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评也能使我获得力量

(2009-05-16 12:43:20)
标签:

洪烛

长诗

组诗

史诗

宋琳

诗人

诗歌

文化

杂谈

我感谢表扬,也不拒斥批评。批评也能使我获得力量。[洪烛]

逐个点名批评诗歌“归来者”(先批评洪烛再说)

                                          今夜的马

首先说明或者说声明的是所谓“批评”是个中性词语 有褒有贬 即将受到点名批评的大致有如下人物

宋琳、潘洗尘、洪烛、汤松波等当然还有想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女诗人古筝还有我认可其“打火机”理念的顾北

缘起:从小鱼儿诗歌报网站上看到江苏晓川的文字后跟帖子:1关注归来者,比如我所熟识的宋琳先生,借此表示敬意    2不要过分提外在压力象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创作他们的“归来”只是“浮现”          3“归来者”假如只是命名和追认的话价值和意义就有个局限 象当年艾青等归来者 “归来后”成果大不如从前 4希望看到王者归来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士兵归队

由此搜索阅读到不少影响或大或小的文字(大多为洪烛搞的)

之所以先点名批评洪烛先生是因为他对我心目中天才偶像海子史诗创作的恶意否定(这样我也就产生了报复心理)同时批评他的文字是现成的我从天涯上转贴就是了———————

 

茶舍]我咋就不能把洪烛看伟大?

 

 

 

作者:今夜的马 提交日期:2007-10-23 23:29:00

 


  
   我只把洪烛看作了多产的美文和华彩的诗歌写手,始终优秀 ,但始
  终伟大不起来
  
  洪烛才情有余,却似乎天资不足,他是一个明星式的作家,却最终
  不能成为星座
  
  他说海子失败了 ,失败于史诗创作 .这点上我不想与他争论,因
  为他本身就缺乏高度.他试图以大量的短章形成规模,以广度来取代
  高度.无非是以平庸战胜伟大的事物.

 

 

 

 

作者:今夜的马 回复日期:2007-10-23 23:30:07 

 

  我总结过海子等人创作长诗的失败:他们太想造一艘航空母舰了,可惜造到一半即
    弹尽粮绝、无以为续,或造好后却无法保持平衡,一下海即沉了。他们的长诗创作中有“汉赋”的遗传基因,有宏大叙事的影子,心有余而力不及,就像举重运动员终将被下一副杠铃给压趴下。与马雅可夫斯基相比,他们其实也堕入了另一种“假大空”。我写《西域》,夜以继日地造出一艘艘小舢舨(当作“船模”来玩的),没想到它们结成一支小小的船队,居然还出海了。或者说,我把每一首短诗都当成鳞片来精心打制,众多的鳞片排列组合,反而变成一条完整的鱼……在这一年里,我卑微而又断续的写作,居然还能产生这样的意义:一个没想写长诗的诗人,一不留神写出了一部长诗。正如我最初称之为“大型组诗”,《西域》是一部不像长诗的长诗。但看看周围,还有比它更像长诗的吗?还有比它更零碎的吗?还有比它更完整的吗?万花筒完全有理由将自己当作一个千变万化而又相对独立的世界。以“大型组诗”的方式来抵达长诗,恐怕比为写长诗而写长诗更为有效:你只关心局部,可它们却自发地组成了整体。
  (洪烛)

 

 

作者:今夜的马 回复日期:2007-10-23 23:32:46 

 

  我引用洪烛的文字后将对此作为参证和批判

 

 

作者:夏天的星 回复日期:2007-10-23 23:37:14 

 

  从前洪烛在我眼里,就是个会泡美女的花花公子,最近看到他的照片,也是中年人的样子了,他没有个性,亦没有思想,离伟大十万八千里,中国这么专制的文化,怎么可能出伟大的作家?
  洪烛是写诗的底子,文笔还不错,
  但他一直是花拳绣腿,不会有大出息,
  因为工作之便,出了不少小册子,都是过眼去烟的东东

 

 

作者:今夜的马 回复日期:2007-10-23 23:57:57 

 

  洪烛首先是混淆了概念 他甚至有点"歹毒" 认为海子试图建造"航空母舰" 从而削平精神高度,绝口不提海子荷马式的史诗情怀,这样一来
  就把海子作品圈进他的批评套子里边:跟你海子比规模,你海子失败了
  
  
  而他洪烛零敲碎打,一不小心,成就了"长诗"的事业.在这里"短诗"可
  以组合为"大型组诗","大型组诗"也就毫不谦虚地冠名为"长诗"现在
  就只差一步了
  
  洪烛想说但底气不足,我帮他说出来吧,他的"长诗"就是"史诗"!

 

 

作者:5jfd 回复日期:2007-10-24 2:12:06 

 

对晓川“归来者”诗歌言论的置疑今夜的马

南京女诗人古筝与洪烛的对话拉开了“归来者”诗歌出场序幕,古筝主编的民刊《陌生诗刊》第5期隆重推出了“归来者诗歌专号”则是“归来者”诗歌的一次集体亮相。“归来者”诗歌群的命名与当年安琪所发掘和归拢的“中间代”诗歌群有某种异曲同工之效,但影响似乎要小。

 

当我开始留意和关注“归来者”的动向和业绩时,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晓川的一篇“雄文”使我对“归来者”产生了迷离恍惚的印象。首先,晓川对中国诗歌的现状特别是新生代诗人的成就缺乏起码的尊重,或者说其基本估计完全错误。其次,对自己及同人八十年代末尾所谓“先锋实验集团”的价值做了不切实际的拔高,本人作为同在江苏同时代的诗歌爱好者对晓川及其当年的影响可以说一无了解。而八十年代中期的《他们》才是真正有影响有实绩的先锋文学的开创者。最后,“归来者”的命名是有意义的,但其价值是要靠归来后的实际成果来而不是靠命名来完成的。

 

附晓川说法:1北岛过海洋插队去了,“第三代”留在中国坚持抗战,学会沉默,一代人就这样真真假假地活着。靠老婆养活,抽一流的烟,读二流的书,玩三流的女人。诗人在今天成为这样一个代名词:文化帮闲、怀才不遇、自杀、激流岛杀妻、蹩脚政客、玩世不恭、自吹自擂等等。作为诗人,经常被一些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的读者将我与这些形象挂上号,我能不在一个并非愤世嫉俗的时代表现出足够的愤世嫉俗吗?
  所谓“归来者”,乃是1980年代“朦胧诗”运动和“第三代”诗歌运动中各主要诗歌流派、社团的代表性诗人,或1990年代之前业已成名的,因为各种原因——主要是因为蒙受“精神污染”、“自由化”攻讦——于1992年左右停止写作,而又于最近的几年“回归”诗坛的历次先锋诗歌运动的中坚诗人。诸如:“朦胧诗派”的徐敬亚、王小妮,“海上诗群”的默默,“城市诗”的宋琳,“四川七君”的柏桦,“莽汉主义”的李亚伟,北京“男性独白”的苏历铭、“大学生诗派”的潘洗尘、“先锋实验集团”的雷默、雪丰谷(江月)、晓川、江雪,全国第一张《中学生诗报》的创办人姜红伟,以及雷霆、唐晋、沙克、晋侯、海马、阿翔、顾耀东等人。而“他们文学社”的小海、“先锋实验集团”的黄梵、岩鹰、庞余亮等等,则不能算作“归来者”诗人。
3。“先锋实验集团”的成立,把1990年代中国先锋诗歌运动推动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有诗歌研究者撰文指出,整个1990年代的中国先锋诗歌运动其实就是从《先锋诗报》的创办开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