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作人为什么说北京没有野菜?

(2009-02-25 09:47:16)
标签:

野菜

洪烛

长年菜

芥菜

周作人

北京

文化

校园

饮食

旅游

美食

周作人为什么说北京没有野菜?野菜的滋味就是乡恋的滋味。野菜带给现代人的,是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去哪里寻找野菜的踪迹?柏油马路上绝对长不出野菜来。野菜简直象征着乡土中国,象征着一个田园诗的时代,离我们所置身其中的工业文明远而又远。所以我原以为野菜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野菜■ 洪烛

原以为北京是没有野菜的。或者说得更确切点,原以为北京人不爱吃野菜。对野菜津津乐道的,大多是些来自南方的移民。譬如周作人在北京写的文章,我以为最好的一篇应该是《故乡的野菜》:“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他听说了荠菜的消息,分明有一种它乡遇故知的感情。

 

几十年后,汪曾祺也以同样的题目写过一组散文,并且同样地垂青江南的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却是可以上席的……北京也偶有荠菜卖。菜市上卖的是园子里种的,茎白叶大,颜色较野生者浅淡,无香气。农贸市场间有南方的老太太挑了野生的来卖,则又过于细瘦,如一团乱发,制熟后硬扎嘴,总不如南方野生的有味。”他同样是带着淡淡的遗憾来怀念野菜,怀念野菜簇拥着的故乡。野菜的滋味就是乡恋的滋味。  

 

汪曾祺是个会写文章的美食家,又是个爱吃野菜的作家———这样的作家越来越少了。野菜的知音,越来越少了。汪老生前曾亲口跟我讲述过,他在北京也找机会摘野菜来炒食,打打牙祭。有一次路过钓鱼台国宾馆,发现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忍不住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走过来问:“你干什么?”直到汪老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才没再说什么,走开了。事后汪老自我解嘲:“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想象着一位淡泊名利的老文人蹲在国宾馆的墙外两眼发光地挖野菜,我仿佛看见了一颗最容易被平凡的事物打动的灼灼童心———以及某种朴素的人生。  

 

到了我们这一代,对野菜已没有太深刻的记忆。只知道它是红军长征时救命的食物。绝对说不清它的品种,认不出它的特征。野菜带给现代人的,是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去哪里寻找野菜的踪迹?柏油马路上绝对长不出野菜来。野菜简直象征着乡土中国,象征着一个田园诗的时代,离我们所置身其中的工业文明远而又远。所以我原以为野菜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原以为北京是没有野菜的。  

然而风水流转,吃野菜又成了一种时尚。连续几次去北京的郊县开会,顿顿都能吃到野菜,有凉拌的,有清炒的,有做汤的……尤其是怀柔山区的餐馆,更以山野菜作为主打的招牌。甚至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开着车专程去吃的———下乡是为了品尝野菜的滋味,品尝某种旧式生活的滋味。由此可见,野菜也快成一种怀旧的食物了。我也逐渐熟悉了马齿苋、枸杞头、蕨菜、蒌蒿等一系列古老的名词。甚至还想起了汪曾祺下的评点:“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现代人吃野菜,或许有诸多感受,但肯定无法重温那苦难的滋味了。野菜那淡淡的苦涩与清香,仿佛也成了我们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所苦苦寻觅的补偿。结帐时我留意了一下各道野菜的价格,暗暗咂舌:若是放在旧社会,穷人绝对吃不起的。这起码验证了一条真理:物以稀为贵。    

洪烛:在中央电视台谈年夜饭食全食美合家欢(下) 

央视国际 

  【主持人】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十全十美庆团圆。观众朋友在中国人这个最喜庆的日子里,洪涛在北京向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拜个年,恭祝各位新春快乐、幸福安康。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我们节目中做客的两位嘉宾,这位是中医专家陈淑长教授,这位是作家洪烛先生。两位先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问个好吧。

  【中医专家陈淑长】我祝愿大家万事如意!

  【作家洪烛】我祝愿观众朋友们新春幸福,既有眼福又有口福

    【主持人】对于中国而言,春节的这顿团圆饭是无可替代的,而这顿团圆饭究竟安排什么样的内容,又让每一年准备团圆饭的人是费尽了心思,今年您可以稍加轻松一下了,因为我们《中华医药》栏目为大家设计了这样一桌营养健康又美味的团圆饭,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您看上一期我们为大家做好了五道菜了,分别是十香如意、金玉满堂、一帆风顺、年年有鱼和步步高升,那么今天我们接着往下做。

   【主持人】观众朋友这个春节正值冬季,而冬季我们会吃很多热性的食物,所以就难免会干燥上火,如果在这个时候来上一道上汤青菜应该算是一个不错的主意,那么今天为大家推荐这道菜具有清热热度帮助消化功效的芥菜,说这个芥菜它在台湾福建地区,又称作是长寿菜,因为它生长期长,生命力旺盛,所以取意长寿,而做这个菜的时候,不要用刀切,就要保证它的原形长长的,这样来烹调,所以又叫长年菜,那么这道长年菜又用长寿菜来做,应该是名副其实了。

  

长年菜

 

 

 

http://www.cctv.com/program/zhyy/20050201/images/101054_changniancai22.jpg

 

 

  【解说】烹制这道长年菜需要准备:芥菜500克,高汤一碗。第一步,把芥菜去掉老叶,整理后备用,再剥点大蒜,切点咸鸭蛋备用;第二步,在锅里的水中加一点熟油,和一点盐,水开之后,把芥菜倒进去焯一下,焯得七八分熟就可以捞出装盘;第三步,把蒜瓣放进锅里炸至金黄色时,控干油,加入高汤,再放一点切碎的咸鸭蛋,接着放入盐和胡椒粉,调匀之后,浇在芥菜上,这道长年菜就做好了。

  长年■ 洪烛

闽南一带,将去蒂洗净的芥菜整棵整棵地烹炒(也可加汤小火煮熟),并不切成小段。搁在瓷盘里,绿茵茵的,仍保持着苗条优美的体形,犹如不施粉黛的村姑,别有一番滋味。谓之长年,寄托着长寿延年的意思。逢年过节,或过生日时,总喜欢选用这道名称吉祥,意味深长的蔬菜,因为它本身就跟象形文字似的,洋溢着绿色的诗意和蓬勃的生机。

在其他一些地方,譬如我的故乡南京,对芥菜一类(还包括茼蒿、青菜、油菜),也偏爱保持其原形,乃至原色原味。并不愿做过多加工,甚至连“刀工”都很吝啬,生怕得过于细碎,会破坏其形象上的美感。李渔曾在南京修筑芥子园,留下《芥子园画谱》等著作。芥菜与南京还是有点缘分的。当地有一部旧书叫《续谱》,收录了“芥”的条目:“亦名春不老,多辛辣。既腌作俎,暮春柘瓮,香,而以色微黄,味略酸,尤为风隽。或用以煮,先滤去性,亦不亚秋末晚松。“南京人陶醉的只是芥菜的色泽与况味,给它起了个外号:“春不老”,象征青春常在。福建人更厉害,直接将其作长年,希望人生四季都能风调雨顺、绵延不绝。芥菜的色、香、味、形,很完美,当得起这向永恒看齐的浪漫名称。

由长年,我联想到长寿面。中国人过生日讲究吃面条,面条何以寓示着长命百岁?其形状肯定不无联系。面条丝丝缕缕,绵长隽永,用以暗指人的生命的完整过程,也很恰当。中国人自古渴望并追求永恒的,苏东坡说得最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正因为深深体会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才祈求超越。渴望永恒,其实是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示。中国人因其特有的生死观,而通过种种形式来寄托这一愿望,包括饮食。他们总能根据各种菜肴的品性、造型,起一个吉利的名字,这方面确实有八卦先生一样充沛的想像力。由这一系列悦目且悦心的菜名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心态,绝对属于乐观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他们很乐观地把对生命、美、情感乃至自然的种种理想,带到饮食领域,进而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了,又使形而下的食物增添了形而上的内容。这其实是最传神的一笔,是在画龙点睛,赋予了物质以精神。

所以,中国人的餐桌是露天的教堂,中国人的每一道筵席,都像在祈祷。或者用鲁迅一篇小说的标题来形容,更为准确:《祝福》。中国人吃饭的时候,都在自我祝福,或彼此祝福。许多菜名,以及许多饮食习俗,都寄托着美好的愿望,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而且发自内心的善意。中国人,借此抒发情感,或互相交流情感。中国菜,很抒情的。古典的厨师,一定是诗人,每发明一道菜,都需要超越性的灵感。

【主持人】这道长年菜,在做的时候有一个讲究,就是不能够用刀切,在中国闽南地区,到过年时候做的菜一般都不用刀切,就是要原形烹煮,取一个长长久久这样一个很吉祥的寓意。

  【中医专家陈淑长】不让刀切这是寓意着长久又幸福,是吧,但是还有一个也是为了你自己去咀嚼,咀嚼长纤维,这样对身体有好处,它是一个长纤维的菜,而且是有一点清热的作用,有点清热作用。所以一般在食疗当中可以用在,你比如说风热感冒,可以加一点姜煮热了以后,煮开了以后喝,这样可以治风热感冒,它又清凉,可以去风,有好处。另外有的人大便经常有便秘的,这样经常吃芥菜比较好,比较好,它也清热解毒也通肠胃。据说台湾人把它叫做长寿菜,保健康长寿,因为他就觉得应该经常通大便对身体有好处,可以长寿。咱们还应该多吃粗纤维的东西,所以我的习惯是,就是出去用餐,人家觉得我这人好像不应该吃粗的东西,我就吃白菜帮、油菜帮、芹菜,我愿意吃这些东西。粗纤维对身体有好处,而且肠蠕动加强以后,对美容对身体都有好处。

  【作家洪烛】我觉得这道长年菜,它的做法也能看出来,比如说首先蔬菜就要原色原味原形最好的,就是刚才你说的三元素,对,三元素,为什么不要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吧,就是尽量为了保证蔬菜的原形,完整的造型,处理中国菜都说色香味,实际上还有第四个要素,除了色香味还有一个形也很重要。就是造型,菜的造型也很重要,做蔬菜吧,在我们南京那一带对做这类蔬菜一般也不切成一小段的一小段的,就整棵整棵的做,一方面它的造型好看,因为它毕竟,这都是绿色蔬菜,绿色食品,颜色很好看,形状也像一个完整的作物,一个完整的生命,仿佛你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过程似的。它为什么叫长年菜呢,它也是一种寄托,通过蔬菜的完整,能想到人生的完整,人也就通过这个产生很多延年益寿这种愿望,通过这个我就想到长寿面,长寿面也是这样,中国过生日为什么要吃面条,实际上我也想了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后来想还是落实到一个形字上,就是这个造型的原因,因为面条每一根都很长,丝丝缕缕的,不绝如缕的。它就象征着中国人,中国人对生命的那种愿望,中国人是希望生命是长生不老的,很长久的,是希望追求永久的,比如苏东坡说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就基本上把中国人那种生死观,中国的很多观念确实表达得非常清楚,人都是希望自己是长久的。对,对,但同样吧,他这种愿望,中国人把这种愿望还带到他的饮食文化中,所以很多的菜,比如这道菜叫长年菜,很多菜都像长年菜一样,都有很多很吉祥的名字。这种名字,后来我想吧,可能确实中国人在做这些菜的时候,实际上有感情需要抒发的,他不仅仅是为了吃饭,吃饭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活动,他也是一种带着抒发感情的过程,也是彼此之间交流感情的过程,但是他通过饮食既在抒发自己的感情又在交流感情。他就能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形象的菜表现出来了,就像我刚才说对生命的长久,对自然的那种渴望,都是通过我们今天谈的这一系列饮食都可以表达出来。而且使饮食这种由一个形而下的活动带有形而上的内容了,所以这可能就是中国菜的伟大了。

  【主持人】对,中华民族应该说是一个很会思想的民族,而且他把很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了很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所以在这儿我们也借这道长年菜,来祝愿所有的好人好事都长长久久、和和美美。

洪烛:原名王军,1967年生于南京,1979年进入南京梅园中学,1985年保送武汉大学,1989年分配到北京,现任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出有诗集《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抚摸古典的中国》《冰上舞蹈的黄玫瑰》《逍遥》《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金粉遗事》《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中国人的吃》《风流不见使人愁》《多少风物烟雨中》《永远的北京》《晚上8点的阅读》《闲说中国美食》《拆散的笔记本》《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北京没有风花雪月》等数十种。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 to Z》等分别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及繁体字版。
 
洪烛的信箱:hongzhu1967@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