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底至2000年春,凤凰卫视召集的“千禧之旅”,在众人瞩目中走过了四大古文明的发祥地和三大宗教的起源地,履痕所及,共计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中国等10个国家。团队中有“大笔杆子”余秋雨,他很快就不负众望地出版了畅销书《千年一叹》;2001年年初,又有《北京青年报》的记者赵维,作为国内唯一全程跟踪“千禧之旅”海外行程的平面媒体记者,推出了这本叫《千年路万里长》的旅行记。
从书中了解到,赵维跟余秋雨搭乘车队中的同一辆吉普车,一路上彼此颇有一些观感的交流,在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小镇,他们还有一次远足归来的一席长谈———这篇题为《我们补上了中华文明这一课》的访谈录被收入书中。他们对人类文明的演变与兴衰的看法有一致之处,但也不无碰撞。更重要的是,同样的风景,同样的人情,同样的历史遗址与同样的现实环境,在同样辛苦的两位旅行者笔下,却因文风迥异,而摇曳着并不雷同的倒影与风光。
有一点倒是相同的,这次特殊的旅行对于他们来说,都既是一次“美差”,又是一次“苦差”———两本书中都有许多对旅途中的酸甜苦辣、担惊受怕乃至历险的叙述,让人读了还替他们捏一把冷汗。对余秋雨来说,跟前些年在国内实地考察所遇到的艰难(如果有的话)相比,这次名目挺动听的“千禧之旅”,似乎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苦旅”。而对于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走出国门的年轻女记者赵维,就更是如此了,譬如在路边厕所以为遇上歹徒(其实是讨小费的),受惊奔逃,有一种“亡命天涯”般的惊险;譬如在佛教圣地被兜售“文物”的小贩追逐而设法脱身;譬如挨饿、生病;譬如被辉煌的古迹和冷峻的现实反衬出的心力交瘁乃至敏感与脆弱……。
虽然是以寻访古老文明为博大主题,《千年路万里长》却绝对是一部女性化的旅行记。如作者自己所说———“一本完全感性的、笑和泪、寂寞和思念交织而成的一本书”。即使是在对埃及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耶路撒冷“哭墙”、“恒河晨浴”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的详尽描述中,也处处可见她的影子———她的语气、她的心情、她的思考,已经跟视野中的事物纠结在一起了。本书的作者与《千年一叹》的作者不仅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而且在描写同一题材时也是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姿态———他们各自发出的感叹也是有区别的。余秋雨站在学者的立场上谈古论今、引经据典,赵维则纯粹作为一个女人———以女人细腻而单纯的眼光来打量文明的废墟、异国的生活乃至所有令其感动的陌生与神秘的事物。她的感动,也是一个女人的感动,她把一部本应沉重、本应冷峭的访古游记,写出了几分柔情———这同样是不容易的。
我认识赵维已有10年多了,她当时还是北师大地理系的学生,却对文学不无兴趣———记得她还曾拿在校报上发表的散文给我看过。10年之后,她的地理知识与文学修养,在“千禧之旅”乃至这部旅行记中,终于同时用上了。
(《千年路万里长》,赵维著,东方出版社2001年1月版,定价19.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