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即使是再客观的文学史,也洋溢着古往今来的大师们的能动性与主观色彩。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他们是拥有绝对努力的造物主。 重温文学史,其实是在向大师们逐一敬礼。 本书约请当代文坛一批青年作家,剖析各自心目中的文学偶像——表达出对中外文学史上一系列巨匠的理解,以及这些大师对一代人生活与命运的影响。 他们,是一代人情感的启蒙者、心灵的魔术师、思想的领航员。 他们,曾使一代人忧伤或喜悦,感受到艺术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意义!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灵魂——缺席的在场者……
昔日大师的血在今日流淌
http://www.chinapostnews.com.cn/420/pic/s0103gt01.jpg 普遍的感觉是,现在的年轻人缺乏信仰,无视偶像,年轻作家尤甚。数年前,1998年,《北京文学》刊发了一份《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里面的大部分作家不认为自己受过前人的影响,也否认有文学偶像。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印象。年轻作家似乎像孙猴子似的,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时隔数年后的今天,还是一群年轻作家,其中也有参与“断裂”答卷的,又共同奉献出了一本《一代人的文学偶像》。本书约请当代文坛一批青年作家,剖析各自心目中的文学偶像,表达出他们对中外文学史上的一系列巨匠的理解,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辈大师的影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也许青年作家们都已像书中的狗子一样认识到:即使“不相信偶像”这个思想,也不一定是自己悟出来的,而可能是受教育来的,很可能还恰恰是偶像们告诉我们的。
是啊,身为后辈作家,有时真的很绝望,好像我们想说的,前辈都已说了;想写的,先贤也已写了。而我们还不一定比他们说得更好或写得更妙。我们生活在他们的阴影里,似乎永远摆脱不了“影响的焦虑”。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
其实我们可以把问题反过来想,既然我们可能永远留有先辈的印记,那我们不妨积极一点,承认他们的血液在我们身上流淌,而且不把这当作负担,而是当做财富。理清之后,弄明白什么属于先辈的遗留,什么属于我们自己可能有所作为的空间,岂不就能站到前辈大师的肩上,攀登更高的高峰?邱华栋、洪烛等是否正是悟出了这一点,才选编撰写了这本书?
于是我们看到一群中外文学大师“活”着向我们走来。他们不像在一些文学史里那样,被阉割冷冻装进大大小小的盒子里。虽然“座次”排得井然有序,其生气却荡然无存。年轻作家们的评点不同,他们与其说是理性的评判,还不如说是在感性地接触。他们感受大师,体验大师,用心灵拥抱大师,试图以自己之心揣测大师之心,走进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塑造的人物,走进大师们或煎熬或狂喜的灵魂之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年轻作家和大师作家的心灵交融,大师的血液在年轻作家血管里跃动,长盛不衰的文学血脉就这样奔腾不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心灵——大师的心灵和年轻作家的心灵,我们现在是透过年轻作家的心灵脉动来触摸大师的脉搏。当然,二者并不总是契合的,有时重叠,有时也会分岔,这倒更显示出文学血脉的丰富与繁杂,并不见得是坏事。但我们从年轻作家对文学殿堂里诸多大师的或取或舍上,以及对大师身上所感兴趣的方面,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年轻作家的着眼点很有意思。乍看,年轻作家的偶像似乎遍及古今中外的大师。细看则发现:外国大师比中国多,现代派名家比现实主义宗师多。这或许无意中也泄露了年轻作家们的真实意向。但我仍然固执地认为,难道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关汉卿、蒲松龄等就没给过他们深刻的影响吗?难道郭沫若、徐志摩、巴金等还不如三毛、张爱玲等更有资格充当“偶像”?我们固然不能苛其全,但这么多大师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不计,恐怕还是因了有色眼镜的缘故。
他们的兴奋点更耐人寻味。他们中的一些人喜欢发掘大师的另一面——不为人知的一面。特别是对像马雅可夫斯基、鲁迅等这样生前和身后评价不一的大师。仿佛他们都是些分裂人格似的,其实不然。大师们的心灵固然是复杂丰富的,但仍有主调,不能用月亮的另一面去否认月亮闪光的一面,而许多大师并不都像月亮一样只有两面。
问题是,年轻作家往往还认为月亮暗晦的一面是真实的,它固然也是月亮真实的一面,但即便认定大师只有两面,恰恰是明亮的一面才是真正属于它们的。至少,只有把两面都看到,才是全面的。
而那些沉入晦暗角落和灵魂阴处的大师其实也是多色调的,并非就没有亮处。狗子从郁达夫的颓废外表上读出他深藏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祝勇在沈从文看似诡异幽深的世界里触摸到他坚强刚直的内核,这些其实更应该进入我们的视线。可惜像这样深切体悟的篇章在该书中还不是太多。
许多今日的年轻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偏好一些病态的大师,或有意发掘某些大师阴郁的一面,这就形成了一种倾向,也许是一种矫枉过正吧。但我希望,“过正”之后还应综合对另一面或别的层面的考察,回到“正”面上来。这样才能真实地还原大师,并对我们自己的创作有所裨益。文/朱辉军
(相关链接:《一代人的文学偶像》邱华栋 洪烛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定价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