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代人的文学偶像[转文汇报]

(2007-08-27 15:58:59)
标签:

人文/历史

 
年轻作家与文学偶像 

  ■朱辉军

  数年前,《北京文学》曾刊发过一份《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里面的大部分作家不认为自己受过前人的影响,也否认有文学偶像。当时曾引起很大争议,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印象。年轻作家似乎像孙猴子似的,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时隔数年后的今天,还是一群年轻作家,其中也有参与“断裂”答卷的,又共同奉献出了一本《一代人的文学偶像》(洪烛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自己身上受到的先辈大师的影响。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也许青年作家们都已像书中的狗子一样认识到:即使“不相信偶像”这个思想,也不一定是自己悟出来的,而可能是受教育得来的,很可能还恰恰是偶像们告诉我们的。

  从年轻作家对文学殿堂里诸多大师的或取或舍上,以及对大师身上所感兴趣的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令人深思的东西。首先,年轻作家的着眼点很有意思。乍看,书中的偶像似乎遍及古今中外的大师。细看则发现:外国大师比中国多,现代派名家比现实主义宗师多。这或许无意中也泄露了年轻作家们的真实意向。我们固然不能苛求其全,但是,诸如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关汉卿、蒲松龄,以及郭沫若、徐志摩、巴金等人的被忽略,也还是值得深思的。这样的缺席中,是否也有某种“有色眼镜”的缘故呢?

  他们的兴奋点更耐人寻味。一些人喜欢发掘大师的另一面——不为人知的一面。特别是对像马雅可夫斯基、鲁迅等这样的大师,有的人似乎还更倾向于寻找“月亮暗晦的一面”,认为那才是真实的。其实,即便是那些沉入晦暗角落和灵魂深处的大师也是多色调的,并非就没有亮处。狗子从郁达夫的颓废外表上读出深藏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祝勇在沈从文看似奇诡幽丽的世界里触摸到他坚强刚直的内核。这些其实更应该进入我们的视线。可惜像这样深切体悟的篇什在该书中还不是太多,反而是对“病态”、“阴郁”的关注,成了一些人不约而同的偏好。这,也许是一种矫枉过正吧。但我希望,“过正”之后还应回到“正”来。只有对“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多个侧面加以综合考察,才能真实地还原大师,这也许将对我们自己的创作有更多的裨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