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读书桑格格小时候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三毛雨季不再来 |
分类: 麦粒码字 |
书的内容
桑格格说“过去是一罐糖,我把它偷偷吃掉了。”
书封皮内页说:“任何一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在内地有过童年时光的中国读者,都可能会在桑格格的《小时候》里找到共鸣。这部半自传体半虚构的小说以混合着四川方言的口语写成,它选择了一个成都女童的主观世界作为展开方式:从最细枝末节的玩物、游戏、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到整个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这一切被作者以散点叙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如同儿童记忆特有的前后颠倒和不琐碎,于是在一个大的时间框架下,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被化解成无数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使小说几乎可以从任何页码读起。
封底内页说:桑格格,女,1979年生于成都,新闻与文学专业辍学生,曾工作、生活于北京、广州、和上海,现任《城市中国》杂志副 主编。
我看桑格格的《小时候》
一本很有特色的白皮书(因为书皮是白色的)。
那个看上去宝里宝里感觉自己在屋里头的生活很有规律有前途的蓉娃子留给我的只有笑声,而且是暴笑。
书是放在单位和同事一起看的,快乐一定要分享,边看书边笑边回忆起自己很多童年趣事,有说这事她干过,那事她也干过,还有位看上去老成持重的大姐还自暴儿时上树跳井无所不能。中午本来是静悄悄休息的时间,一向安静的办公室里常传来暴笑声,书从这只手里传到哪只手里,很多时候是被另一只手抢过去的,暴笑也一传再传,一直到上班铃响起,笑声还止不住。
在家的时间比较宽裕,看了两本书,一本是曹文轩的《山羊不吃天堂草》,一本是三毛的《雨季不再来》, 我喜欢曹文轩以酣畅的文字细腻的笔触刻画真实、立体的明子等人从乡村出来打工却融不到城市的人物形象,也喜欢三毛描绘自己“惨不忍睹”的成长历程,然而,两本书给我的却只有沉重,我做不了那些宁死也不肯吃天堂草的不一样的山羊,明白这一点确实很让人痛苦,三毛的文字也如一股强劲的暗流,纷扰着我的思绪,千头万绪只能化做一声叹息。
这个时候我收到了老地主先生寄来的《小时候》,尽管感觉她的广告“媲美《窗边的小豆豆》”太夸张,可是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可以“让你回味,让你爆笑,让你心情大好”。小时候大都喜欢涂鸦,画些类简笔画的画,自娱自乐,谁也没想到这种画能登大雅之堂,桑格格做到了,用彩色铅笔简单划上几笔,画几个箭头,写上自己才明白的字,就是一副特别的插图,也只有桑格格才做的出。
我是个喜欢挑刺的人,如果书里还有不喜欢的就是字太小,看着累眼,还有极个别的章节在网上或者杂书的笑话里见到过(我浏览地方太多太杂自己也搞不清在哪里见过,但见过的一定有印象),令人不太尉贴。
以前总喜欢有条理有章法的正规的书(什么叫章法什么叫正规我也不清楚),桑格格这种看似没有章法没有条理的书应时代而生,可以带给人快乐可以相起人的共鸣,这就足够让自己也做一个忠实的读者或者说是观众了。
节选书的内容两章
“有一次哭,哭了半天我爸都不理我。我跑过去十分生气地指责他:嘿!桑全国!你的女在哭你都不晓得啊!”
“老师说,男性的小鸡鸡里装了很多小蝌蚪,起码有上亿只。那么,这个世界上的青蛙都是男人生的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