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理智的色彩背后的本质——《放大》的安东尼奥尼

(2008-05-04 21:07:37)
标签:

娱乐

分类: 我写的文章

    Michelangelo Antonioni,念这个名字时,嘴角自然向两侧撇开,一种可爱的弧度。

    在意大利,叫米开朗琪罗的人很多,叫安东尼奥尼的人也很多,但是叫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人们心中就只有那么一个。

    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不可能不熟识安东尼奥尼这个名字。甚至在2007年安东尼奥尼去世后,电影界发出了“21世纪,电影行业的大师已经没了”的哀叹声。

    安东尼奥尼是一个极其有分量的名字,他不仅仅是在拍摄电影而已,我认为,电影在安东尼奥尼手中只是一种媒介,他是大师,不是单纯的一个导演。他并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简单的热爱电影而拍,他是想要向世人阐述他的探索成果——关于探索人类内在精神和社会矛盾的成果。这种探索成果在他看来,只有电影这种影音色结合的艺术型态才能诠释。

    不论是在他之前所拍摄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还是在这部后现代主义电影《BLOW UP》中,安东尼奥尼的镜头风格总是凌乱的、看似无序的,这也就意味着他只能做他的孤独大师,而永远不是钱包鼓鼓的商业电影暴发户。安东尼奥尼永远想让别人看到的是那些零散镜头背后所展示的事实真相。

    《BLOW UP》的中文名字就是《放大》,初看来,仿佛《放大》讲的是:摄影师托马斯在一个公园中拍摄一男一女情侣恋爱的照片,事后被那个照片中的女人发现要索回照片,托马斯不同意,女人过了几天又穷追不舍的追寻到了托马斯的家,不惜一切代价要照片的底片。这使得托马斯觉得很奇怪,他仔细研究了拍下的照片,用放大技术将照片放大再放大,于是发现了一场谋杀案——一男一女并不是情侣,他们在争执,而他们旁边的草丛中有个男人用手枪杀掉了那个与女人争执的男人。托马斯按照照片中的线索,找到了仍然在公园中的尸体,非常吃惊,可是他的所有朋友都不相信他的话,托马斯只得自己又去了一次公园,可是尸体已经没有了。他彷徨地走在大街上,居然又看到了照片中的那个女人,他向那个女人跑去,可是女人消失在了街角。

    这个故事的情节让人想起了希区柯克,从静默的留白无声处理,到情节安排,扑朔迷离,让人以为是一个悬疑片。然而之后你就会发现,安东尼奥尼毕竟不是商业人士,他不拍悬疑片,他拍艺术片。整个“放大照片”的故事在影片中只占了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仍然是由一些零散镜头组成的。这令很多人失望,但是更多人拍案叫绝!

    将零散的镜头看了又看,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点影片背后的内容,让安东尼奥尼带领我们透析这个世界。他是在告诉我们,将世界放大放大再放大,你所看到的并不就一定是真的了。影片中,摄影师托马斯是一个只相信自己摄影镜头的人,他相信只有拍下来的东西才是可信的。但是他所拍下的公园场景真的是真的么?面对一系列看似真实却又仿佛并不真实的事件,他迷惑了。他走入夜总会和众人哄抢断了的吉他把,终于抢得又将它弃若垃圾,这也是表现一个内心极其矛盾的人的手段吧?影片最后,连他自己也动摇了。他加入了那群行为艺术的小丑群中,帮他们捡起了那本来是不存在的网球,这也恰恰说明了,他也走入了质疑现实的人群之中去!安东尼奥尼要给我们讲的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世界的本质,是人精神世界的矛盾。

    整部影片的色调是偏冷的,就像他追求写实的电影风格一样。就算是在男主角托马斯在公园中拍摄一男一女的照片,阳光淡淡地撒在嫩绿色的草坪上时也一样能让人感受到公园早晨静寂背后的冷。就连片头和片尾的那群热热闹闹的小丑也是一样,雪白的脸,深色的服装,偶尔的红色在深色主色调中也是那么的冷冰冰。背景总是深褐色的街道和房屋,在热闹之中却让观众始终能够冷静地向影像背后的本质冲去。托马斯给模特拍片子,三块巨大的黑色纱布将几个模特隔成一条斜线,现代的音乐、单一的色块、模特脸上酷酷的微笑,让我联想起上个世纪所兴起的波普主义等一系列新兴艺术表现形式。而无论托马斯是给开头他的一群模特拍片,还是给“放大照片”事件的女人拍,所有人背后的背景,永远都是单纯的一种颜色。如果交叠多样的浓烈色彩代表激情,那么单一的深色颜色就代表理智。回顾一下影片,我们会发现全片的颜色几乎总是单一、单一、单一。偶尔的杂色混入镜头,也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将其归入主色氛围中去。用色是后现代主义的,是理智的,是冰凉的现实感的,安东尼奥尼能够让他的影片如同调色板一样任他发挥,画家用调色板控制画布的经纬线条,而大师安东尼奥尼用他的调色板控制观众与影片的融入程度。他能够自如地让观众既要融入影片,又清楚自己是个旁观者,他不会用明确的台词告诉观众:瞧,生活放大了就是这个样子,是值得质疑的。而是用视听语言让观众自己品味影片的哲理。

    片中唯一两个算是热烈色彩的使用是在“托马斯和模特们打闹”的镜头——尽管也许紫色仍然算是冷色和“托马斯在夜总会”。在托马斯与模特们打闹的镜头中,三个赤裸着身体的年轻人埋没在大片大片的纯紫色幕布里,就像三个肉色的思维融入了纷繁混杂的大千世界一样,若隐若现的肉色在紫色幕布中挣扎,最后平静到仿佛妥协。而当疑惑的托马斯进入夜总会时,颓废的色彩充斥了整个镜头。暗黄色的灯光,彩色沙发,以及之后拥挤在表演乐队舞台下的各种色彩的人头。之后冲出夜总会来到大街上,霓虹灯的热烈色彩也仿佛是承接了夜总会里的颓废和迷惘。但是霓虹灯毕竟是线条构成的,它们仍然被冰冷的黑夜所吞噬。

    2008年,当我们这一代又该走入社会时,安东尼奥尼大师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完美的用他的《BLOW UP》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探索本质和精神矛盾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