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永平 最喜欢崔建的浪子归

(2007-04-05 11:18:08)
分类: 财富故事

马永平 <wbr>最喜欢崔建的浪子归

从崔建、郑钧到朱哲琴、叶蓓,再到LACRIMOSA的北京之行,从流行到另类,从国内艺人到国外艺人,星光现场在2006年里赚足了眼球。

从2006年7月15号崔建演唱会到现在,近半年的时间里星光现场上演了大大小小近百场的演出,LIVE开始越来越多的挂在年轻人的嘴边,从崔建、郑钧到朱哲琴、叶蓓,再到LACRIMOSA的北京之行,从流行到另类,从国内艺人到国外艺人,星光现场在2006年里赚足了眼球。
这一切的幕后操盘手是一位端庄文雅的女士,早年就读于人民大学俄语系的马永平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典型的东方女性,可能也只有东方女性特有的热情、豁达和善良才能包容众多不同的音乐形式,当我问到星光现场名字的来由时,她说登上这个舞台上的不应该只有巨星,还应有无数的小星星,它们交相辉映。

她的大音乐观
如果说成都小酒馆女主人唐蕾是无数摇滚青年心目中的“摇滚教母”的化,那么马永平给予中国摇滚乐的更多的是一种默默的支持。
94年毕业之后,马永平做过贸易,做过公关,接触了许多的行业,当我们聊到她最早的音乐启蒙时,她提到了罗大佑、蔡琴、李宗盛和崔建,她说最喜欢崔建的浪子归,这首歌寄托的她在那个那个年代里的某种个人情感。
她认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摇滚和流行乐之分,她个人没有对音乐的偏好,对大部分音乐都很喜欢,有时候她也会到台下去跟观众一起HIGH。
马永平一直在鼓励观众尝试不同种类的音乐,为此她把票价定的很低,她不太喜欢人们故意去疏远所谓的小众音乐,她认为一定要亲自去现场听一听。前不久马永平刚与窦唯会了面,谈了关于不一样乐队进驻星光现场的事宜,在她眼里没有真正的小众的东西,她认为重要的是把不同的音乐风格摆到前台供观众挑选,反对把摇滚音乐和流行音乐作严格的区分。
她说喜欢信乐团的离歌,而很多人认为信乐团已经不再是摇滚乐队了。她反对现在有些摇滚乐队为自己划定一个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里沾沾自喜,被大多数人接受不一定就是媚俗。
她认为国内最好的现场音乐来自崔建,“他完全是靠音乐取胜,没有一点讨好观众的感觉,但是他那种完全自我的音乐真的可以把大家带动起来”,马永平没有掩饰住对于崔建的欣赏。

领引LIVE时尚
Live House在国外有几十年的历史,是一种很成熟的业态,如纽约的BBking,著名的HOUSE OF BLUES,在东京像星光现场这种规模的LIVE HOUSE就有30家。马永平认为虽然目前LIVE还是一种小众文化,但是并不表示大家接受不了,现在一般只要来过星光现场的人以后就会经常来,在马永平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她认为大部分人都是喜欢音乐的,而喜欢音乐的人同样都会喜欢LIVE这种音乐形式。
目前星光现场几乎天天都会有现场演出,在07年她准备把演出变为一种常态的东西,比如周四会是于十三月的民谣专场,周五、周六会有知名歌手演出,除此之外每月还会有2、3场国外著名乐队演出,和崔建的“真唱运动”一样,马永平决心要把观众重新拉回现场。
在谈到中国流行音乐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马永平认为未来的流行音乐必将走LIVE之路,她说这也是当初打造星光现场的原由,现场演出必将重塑整个中国流行音乐产业链,更多的乐队、歌手要与听众走的更近。
“星光所有售票的演出必须有乐队参与,只有乐队才能产生一种立体的声效,不能容忍卡拉OK伴奏的出现,而且必须是真唱”,马永平这样要求每位登上这个舞台的艺人。

下一站上海
当初提出做星光现场的都是一些在音乐圈里有资深背景的人,它的前期投资1000万,股东有很多圈内人士,而且它所有的股东都是个人。
马永平说股东不会干预星光现场的市场运作,她努力使它成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单位,她深知只有保持一个中立的姿态才能与各个不同的演出单位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这一点至关重要。
2006年马永平和她的团队主要工作是抓演出资源,到07的时候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开始主动找上门来,在二月初的时候星光现场3、4月份的演出档期就已经全部排满了。
不久前马永平刚去过上海“踩点”,看了十几处场地,不出意外的化在2007年底上海星光现场将会投入运营,她坚信Live House必须走连锁经营的模式,可以降低成本和更好的利用演出资源。
马永平表示以后开的新店也还会叫星光现场,在北京星光现场为中国的Live House行业开了个好头之后,上海星光现场更加让人期待。
现在的马永平已经把星光现场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了,对于世界各地的LIVE HOUSE场所她都如数家珍,她说这一生弯路也走了,该碰的事儿也碰了,她已经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接下来的事儿看起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起源于日本的Live House文化
    Live House最早起源于日本,之后在日本及欧美地区流行开来,泛指具备专业演出场地和高质量音响效果的室内演出场馆,其容量不等,甚至包括能够容纳1000人-1500人的剧院式LiveHall。和普通的酒吧不同,Live House一般都有顶级的音乐器材和音响设备,非常适合近距离欣赏各种现场音乐。由于观众和艺人距离非常近,因此在Live House中的演出气氛往往远胜于大型的体育馆的效果。美国著名的Live House演出场所有BBking和HOUSE OF BLUES等,台湾的有THE WALL、海边的卡夫卡。
    目前在日本及欧美等地的城市中处处可见大大小小的Live House,因为演出的效果好,且组织灵活成本低廉,不少艺人甚至大牌艺人都频繁在Live House中演出,Live House的赢利模式以门票收入为主,也有部分的酒水收入,常与演出单位采取票务分成的合作方式。在英国、日本等地,当地的音乐杂志如NME等会提供非常详尽的城中Live House近期演出列表以及订票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