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深夜,点亮一盏灯,打开一本书,你是不是觉得是一种逃离。
逃离了现实,终于找到了一个自己的空间,找到了一个落脚地,可以让自己疲惫的心放松下来,打理好自己的心情,让它足够安静,让它足够愉悦,然后才有力量去迎接新的一天又一天,老人、孩子、老公…。
本来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觉的,更没有一观中国画的兴趣,读得出来,写画不是作者杨紫陌的初衷,她是在整合一种文化,用一种方式,让读者接受她,画不过是一个桥梁,手段而已。她真是聪明啊。这样灵慧。
她的文字让我休闲,让我的心灵安静,远离了现代的喧嚣,呈现给我的是阔郎的绿树红墙,我可以走到人家的后花园去透一口气,嗅嗅花香。读书的时候,我听不到窗外的汽车喇叭响。那种意境之美,深醉我心。
杨紫陌,她有一种化境的本领,将一卷画轴展开时,她的故事也来了,她的意境也铺开了,有人说她是布景,我深信。如果说古诗词还有一点抽象的话,那么她的画就更简单更直接了,而我在读她的书之前从来不看中国画的,现在,是她,不屑半小时,让我读懂了中国画。高深的画理画论已经不重要,我们愿跟着她的意境走。我躲在她描绘的庭院里不想出来,只想与她笔下的人对话。比如她在写《逢谢媚卿》一文的结尾处说:
写完这首诗时,他真想,回头就能看见媚卿:深院闲静,蝴蝶漫飞,媚卿正立下院中梧桐树下,持一卷书,凤眼低垂,意度娴雅,目落处,似有所思。那脸上一抹浅晕,粉妆照人,可是那日花色入颊?
深院里的女子,闲花照水,怎么能不美呢。是画意是诗意又人人意,她即这样一只素手描摹殆尽。
但你又不可把此书只当作消遣,书里面所含的思想也即是现代人所困惑的。她所布文字之局,使让你跟着她走,结尾处又让你幡然醒悟,读完一卷,那里面的人仿佛又是你。比如她第一篇写班捷妤:
这皇宫的夫妻是相见难的怨,人间的夫妻是常厮守的倦,这千古爱欲,几人畅意?谁人又能济世悬壶开一剂良方,除却这红尘俗世的病根。
写织锦回文的奇女了苏若兰时:
若兰坐上夫君来接她的高马香车,宛若当年初嫁时的奢华。她的心平静如水,他又回到了她的身边,这一次,是人心皆归。她亦明白,夫妻之间不只是负气,握于手的东西,该怎样守候。
有人说她是用古典写现代,这话我也同意。但她不露痕迹,那种情绪结合得很完美,不破坏整体的美感。
她的书温婉中带着辛辣,她写马嵬驿时的李隆基,有一种情绪,能点染所有女人的怨。
玉环的死给明皇带来了什么呢。
明皇当年若在马嵬驿传下诏书禅位太子,从此不问天下事,他照样可做他的太上皇,是不是能保全他的玉环呢。只是那隆基心有不甘吧,男人从来就是只爱江山,舍了一个女人,讨回来哪怕一点点险胜的机会,也从不放弃。
原本只想在书里躲躲,找一点与现实中不一样的东西,可是现在我却与这本书纠纠缠缠,三十多岁的女人谁人没有结不开的结,有了结我就想打开这本书,想听杨紫陌说说话。《知君用心如日月》成了我的镇静剂。我每天一点一点的读,我真怕一时读完了,紫陌没有比这更优秀的作品写出来,我一时会找不到另一根浮木,搭救时而落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