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绣襦记
满院海棠花。一旦都吹谢。燕儿胡语把东风骂。
李亚仙在她的楼阁内,也是这样,闲时无聊,与她的侍女银筝对着莺儿燕儿把东风怨,婉如深院闺秀一样,无力伤春。
在没有遇到郑元和之前时,跟所有的烟花卖笑的女子一样,李亚仙也不过是脂粉花营,逢场作戏,皮肉为业。只是她依着风流俏模样,来往俱是富家官宦,戏文中说她他本是天上仙姝,只不过暂居人间庭院,故名亚仙。
可是他遇到了郑元和,一个为他倾尽了琴剑书箱、满载金囊的少年公子,像是修炼了千年的妖,得了人的精诚,便有了情有了泪。像是白娘娘被西湖那花风熏透,被细雨染就,再回眸时,已是钟灵秀毓,有了人世女子的风情万千。白素贞断桥之上,得遇许仙,游湖结亲,她得了那许仙的爱,突然就觉得自己两肩担着人间的道义,为人妇为人母,纵然拼却一死,亦然不离不弃,有始有终。
仙凡原本只有一念之隔。
明代常州刺使郑儋之子郑元和,上京应试,因迷恋京城名妓李亚仙,荡尽囊中金银,后来被鸨母设计逐走,净身而出,身无分文,以替人送殡唱挽歌为生。其父入京述职,见元和如此沦落,有损家声,鞭笞其直至气息断绝,弃子荒野。元和经卑田院甲长救醒,将其带回家中,教他乞讨营生,终日行乞于长安城中。一日,郑元和冒雪唱《莲花落》乞食,为亚仙侍女银筝认出,将他带回住处,亚仙见昔日情郎,为自己沦落至此,不仅心肝俱碎,她不顾一切解下身上绣襦为其保暖,并诉之于历害说动鸨母,自赎其身,二人细述别后情景,不禁相拥而泣,和好如初。亚仙卖钗环,买书籍,督促元和苦读应试,日夜红袖相陪,元和却痴迷于亚仙美目,终日留恋缠绵而懈怠读书,亚仙剔目毁容以激励眼前萧郎。后元和发奋,终得状元及第,授成都参军,携亚仙同行。恰逢其父升任成都府尹,父子相会驿站,尽释前嫌,当郑父知道了李亚仙对郑元和所做的一切,不禁感愧不已,不以妓女为嫌,娶她为媳。郑元和与李亚仙二人正式结为夫妇。
写到这里,外面的夜不知何时已春雨淅沥,喧嚣没了,只剩幽邃。
人们都去了哪里呢.一时间街上人车全无,清冷的街灯里细雨斜织.我站在窗前发愣,阵阵清寒,浸透帘幕,突然觉得孤单,刚才还似是呼得应这全城的人,一刹间却被雨打风吹去.那种热络,似是小园中那一树杏花,转眼零落.
这样的夜适合知已人儿,温情相对.不管说什么,只要听得见对方就好.
想必那李亚仙名满莺花市,也不尽是朝朝得意,总有一些这样的夜,男人们只愿枯坐于自家窗下,守着妻,听着昔年絮语.外面正路湿马滑,风叶鸣廊.眼前妻,一时间,温暖如经年陈酒.
这样孤凉的夜,李亚仙总是觉得凄然.她害怕独处,害怕想这前世今生,她便早早让侍女银筝熏了绣被,草草睡去.梦也不想做一个.
她时常恼恨这门前的人来客往,可是她更惧怕孤清,一个人,一盏灯,一缕温香,樵楼之上,钟鼓迟迟,她时时长夜难眠,思想着这以后残生怎样了度。
那一件繁丽的绣品红罗襦是为这样的时候备的。她索性起来,打开绣箧,一针一线,她细细密密地绣着,她只有这一件事是可为的,她要对自己尽心。
那一天,她终于等来了青年公子郑元和,只愿与她常相厮守,不离不弃的郑元和.
郑元和在这之前是没有见过女人的,来到京都:
文风开市路。化日丽皇都。勾栏内品竹弹丝。虞美人俏脸儿吹弹得破。酒馆中传杯弄盏。风流子饮到月儿高。
明代的京都便是这样的满目秦楼遍地笙歌。这个被父母管教甚严,之前只在书院读书的少年郎,到了这帝里京都,走马平康,恰恰就遇见了脂艳粉滑的花魁首,一照面,便被俘获,自此万劫不复。那日亚仙着一件绣领单衫杏子纱,
此时正是仲春时节,柳线娇软,游丝轻扬,满地胭脂红成阵。
人面花光,郑元和此时已然看得痴了,他说服不了自己离开,也找不到借口上前搭讪,于是便佯装遗下手中丝鞭,偷眼斜视,深有顾盼之意。亚仙早已心会,也是欲去又还退,欲见又含羞。
《绣襦记》中的“琴挑”,并不尽是才子佳人花朝月夕,浪漫得不惹尘埃。它浸着生命的底色,有焦虑有卑微,有关于生存的挣扎。《凤求凰》的曲子在那时肯定流行于歌管青楼,亚仙在炉内焚上椒兰,操起丝桐时,她信手即弹此曲。
眼前佳人,一样的眉若春山,一样的目若秋水,奈何怎样的绿水红桥,也不过相遇风尘,我不是凤,君亦非凰,那一种悲哀与凄凉,使弹着无生机,听着无意趣。倒不如说君是兰来我为草,更适合眼前光景。亚仙见元和有所感怀,遂又扶一曲《猗兰操》,琴曲似诉似泣,如怨如愤,两人终于找到一种幽怨悱恻的琴境与心境相吻。“叹猗兰不嫌草相伴”亚仙对着元和说。
《猗兰操》为古琴曲名,又名《幽兰操》,相传为孔子所作,寄托了孔子志不得意不满,人无定、身将老的焦虑与忧伤,《猗兰操》是一首优美的兰诗,也是琴曲,历史上和者甚多。孔子《猗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一曲终了,亚仙懒怠,望着眼前郑郎,她却说要喝马板肠熬的汤,女人的无比娇嗲,在此一刻尽情释放。不想这汤却来得不易,元和即命侍仆来兴将自己的五华马杀掉,给她熬了汤。
此折琴挑,我每每看时,总于此留连,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让人抑郁。来兴端上来那热腾腾的板肠汤,亚仙终觉可惜那马,没忍心喝下去。
来兴惜那马,对着主人有大段的调侃:“这五花马。日日与相公骑。大姐夜夜与相公骑。你骑了他一夜。大块银子与他。五花马终日骑他。何曾有半个钱与他。那骗钱的到不杀他。反杀省钱的。相公好痴。”
当来兴边走边调侃端上热气袅袅的板肠汤,似是让人看见了明代的民间,民间的世俗与清贵。此出“琴挑”,已本色到与现实人世无异,因为写真,便命运多桀。所以每每看到这里总是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