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恩这件小事,不用等到感恩节

(2017-11-24 12:16:03)
标签:

杂谈

让父母吃饱喝足之余,心里还尊敬父母,这才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

——《人能弘道 傅佩荣谈论语》


近400年前,刚到美国的英国移民们创造了一个节日,后来美国政府把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早期的感恩节是美国人合家团聚的日子,今天的感恩节商业气氛更浓,人们误把感恩当作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的一种手段了。

追根溯源,感恩节的快乐源自西方的家庭成员的互动;和西方不一样,中国的家庭关系里,更多的是以“孝”为核心展开。在《论语》中,至少有四个人请教过孔子,孝是什么。


孝不孝?要看符合不符合社会规范。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6mMHiay8pIsmDHNOOC30KwjlJcIvWtVHWd1vDiauD6sP7d3meictyK3lemsy7UUEk7Gf0A71bCCibGf2DtDhLfNU9g/?

孟懿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

孟懿子是鲁国三家最有权势的大夫之一孟孙氏之后,属于贵族子弟。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言行皆以礼制为标准,否则不足以领导百姓。

孔子以“无违”说孝顺,在文中是指孝顺应合乎礼制,但在现在,可以理解为孝顺要符合社会规范。

和古代不同,今天中国的社会规范有很大的地区差异。小到给父母长辈过寿,大到婚丧嫁娶的礼仪,都是规范的一种,不同地方风俗不一样,城市和乡村又不大相同;做子女的就要审时度势,站在父母所在的社会规范中思考和处理问题。


孝,就是少让父母操心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6mMHiay8pIsmDHNOOC30KwjlJcIvWtVHWyNFZsGtmTIXeYHXbCLQLfjxuVkgJQIpyiaLibJ92FMvsFbibRhzt71iaibA/?

孟武伯(鲁国大夫孟懿子之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忧愁。”

孟武伯和上边提到的孟懿子都是贵族子弟,这个年轻人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的答案简约而不简单。一方面,孟武伯作为一个官N代,平日侍从贴身服侍,早已衣食无忧,父母也似乎不用他操心什么了,怎么尽孝,看起来是一个难题;孔子说,你不生病,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了。

另一方面,孔子可能也在提醒他,贵族子弟要学会安分守己,管好自己的身体,不给父母惹麻烦,就是对父母尽孝了。

今天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的社会,很多子女离开家乡到外地甚至外国工作,做子女的,只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操心,而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情、人际交往都能十足放心,想做到其实并不容易。这一切一定是建立在家庭人员充分沟通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孝的本质是尊敬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6mMHiay8pIsmDHNOOC30KwjlJcIvWtVHWdZHEywJ8Yzzb59ibPMiaGgMxs0zJHiaYuYqEEuJu2TBycF98x5VsRtrdA/?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这说明孝顺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先学会尊敬父母。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越是亲密的关系,越难建立起对彼此的尊重。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们也看到很多这样的社会新闻,父母生病了,子女暴力护理或者恶语相向。可见,孔子说的“不敬”在今天的社会还是一个没有消失的问题。

尊重是相互的,但是在父母面前,子女应该先走出这一步。有一个学生,30出头,之前和我一直抱怨说父母不尊重她的想法,老是干涉她,买房子也干涉,找男朋友也干涉,找工作也干涉,她天天和父母吵架,想自己怎么会有这种父母。

后来她跟我学国学,也经历了一些事情,心态开始成熟,上一次见面的时候和我说,“傅老师我知道了,想获得父母的尊重,首先要做到尊敬父母。”

 不过,既然说尊重是相互的,孝顺是对子女的要求,那父母应该怎么办呢?父母要快乐,要设法让自己安顿,不能等待子女来孝顺他们,这是父母要思考的问题。


对父母和颜悦色,很多人做不到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6mMHiay8pIsmDHNOOC30KwjlJcIvWtVHW0h4S4ibuOOicHTic2IicJURr2icuvuCpLialcAJDTYyEJuN90fc5EGNkicmbg/?

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孝顺出于子女爱父母之心,这种爱心自然表现为和悦的神情与脸色,这一点却是远比为父母做事与请父母吃饭要困难的多。

一位读者给我留言,她说了她怎么理解“色难”这件事情:

我大学的时候,母亲写信说他们单位发了一箱苹果,很大很好,我看过也忘了。等到寒假回家,突然发现那箱苹果还原封不动地在那里。母亲说,想等我回来给我吃。

那些苹果放得有些久了,皮都皱了起来,吃起来却格外的甜,心也格外的酸。

我读《论语》时,读到“色难”,想想那一箱苹果,想想他们曾经在壮年时给过自己的无私的爱,“色难”也就不那么难了。


感念生命最初三年父母的照顾


孝不是愚孝。对于古代《孝经》里提到很多过分夸张的故事,我是很反对的。关于为什么要孝顺,我是被孔子深深感动过的。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6mMHiay8pIsmDHNOOC30KwjlJcIvWtVHWgPm1zAdAoYQy9JB78ygJxGhyITznxmohTIia14gBq0nIQJxCfmTibwZQ/0?wx_fmt=jpeg

孔子认为,在生命的最初三年,父母对我们的照顾之恩,无论如何也难以报答。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三岁以前的稚儿,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上想生存下来,离不开父母昼夜不休的照顾。

儒家的可贵之处就是不忘本,知道生命是完整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所以要为父母多行善事。百善孝为先,父母生我、照顾我,我们要心存感恩。

有没有更高层次的孝呢?有。最大的孝顺是终身思念父母。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很难的,特别是当父母的学识不及子女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思慕呢?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考验。


为父母做一件简单而持久的小事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孔子说:“我们一方面为父母得享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为他们日渐老迈而忧虑。”现代人生活条件都不错,虽然达不到孟武伯那样优渥,但是这个时代下尽孝似乎也不那么容易了。怎么尽孝呢?我的建议是养成习惯,为父母做一件简单而持久的小事。

保持沟通。经常打一个电话报平安;不用说很多话,也可以让父母放心;

教父母使用新工具。APP软件也好,相机也好,让父母还有学习新知识的快乐;

创造一起同行的机会。有条件可以一起旅行,没条件可以一起散步,要制造和父母同行的机会。

了解他们的爱好并投其所好。送爱书法的父亲一支毛笔,送爱养花的母亲一颗花苗,小礼物有大心意。

本文节选自傅佩荣哲学音频课《哲学与人生》,欢迎收听。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佩荣国学馆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6mMHiay8pIsmDHNOOC30KwjlJcIvWtVHWhXR54AfhIcrXutvrdtMJ4Wicdicy4WT7zFI6vib9XTFTdTU7JP7cUGAg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