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社会的力量

标签:
爵位年龄品德 |
分类: 儒家 |
孟子在〈公孙丑篇〉谈到他与齐宣王交往的一段故事,值得我们深入省思。本文将以且叙且议的方式来加以说明。
孟子准备去朝见齐宣王,齐宣王恰好派人来说:“我本来要来看望您,但是着凉了,不能吹到风。明天早晨我会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可以来见?”孟子回答说:“我不幸生病了,不能前往朝廷。”
孟子的意思是:我主动谒见齐王,是因为齐王任命我为客卿。但是如果齐王“召唤”我上朝,那么很抱歉,我恕难从命。第二天,孟子前往朋友家中吊丧,齐王却派人前来探病,还有医师同行。孟子的家人只好应付说,孟先生正在去上朝的路上;同时,加派人手去各处路口拦截孟子,要他赶去朝廷。
孟子不但不去朝廷,还转往另一友人景子家过夜。景子认为孟子不尊敬齐王,孟子说:“唉!这是什么话!齐国人中没有一个同大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的心思是,『这种人哪里值得用他谈论仁义』等等,这才是最大的不恭敬啊。至于我,不是尧、舜的正道不敢在大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中没有人像我那么尊敬大王的。”尊敬大王,就要时时提醒他做个像尧舜一样的国君。这话可谓掷地有声。
接着,孟子引述曾子的一段话,内容是:“晋国、楚国的财富是无法比得上的。不过,他凭借他的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凭借他的爵位,我凭借我的义行,我还欠缺什么呢?”财富与爵位固然显得声势浩大,但是这些是外加于人的条件,可以获得也可以失去,改朝换代之后恐怕只是一场空而已。但是,仁德与义行则是每一个人的主动修养与努力实践,所得到的人格尊严,既不受外在条件所左右,也不逊于富贵所带给人的荣耀与快乐。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一类的讨论呢?孟子在此表达了一段极为重要的理论。他说:“天下公认为尊贵的有三样:爵位、年龄、品德。在朝廷上,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中,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世道、教育百姓,没有比品德更尊贵的。他怎能凭着一种就来轻视另外两种呢?”
换言之,一个社会要想获得安定,要靠三股力量所形成的三种秩序,就是:爵位、年龄与品德。爵位是指政治人物所扮演的角色;年龄是指日常生活中对年长者的敬重;品德则是攸关教化的枢纽力量。如果一个社会过度看重政治人物,以致疏忽了另外二者,则将难逃倾斜,最后必定陷于覆亡的命运。然而,放眼今日世界,对年长者的敬重,不但要看年长者自身的表现,还要看年轻的一代是否愿意如此做。说来讽刺的是,只要活下去,谁不会老呢?年轻人现在不敬老,无异于同意自己将来老了也不需别人来敬重。
至于品德,则特别值得考虑。一般而言,代表品德的,除了社会上少数知名的善人以外,主要是以宗教界与教育界为其首选。因此,这两界的人士应有自知之明,就是要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由教化的角度去修正或制衡政治人物的偏差作为。因此,在政治活动中,如果宗教界与教育界的人物“表态”要支持特定政党或人选,则是一件很不相宜的做法。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情况难以避免,并且一再公然出现。
孟子原本希望由三足鼎立来安定社会,但是“爵位”却以横扫千军的姿态与气势,漠视了“年龄”,压制了“品德”,使得社会成为独木支撑的大厦。以今日情况视之,虽有“舆论”可以做为制衡,但是舆论本身与政治立场可以清楚划分吗?孟子认为他拥有的是年龄与品德,而齐王拥有的只是爵位,所以齐王不应“召唤”他去上朝。他在全文最后说:“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孟子自信才德在管仲之上,但是奈何当时没有齐桓公!真是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