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拯救自我——谈《为自己出征》

(2014-07-27 18:09:16)
标签:

盔甲

武士

心灵

沉默

彼岸

分类: 哲学.人生

   如果不引述学派、不卖弄术语,只就每个人当下反省的心得来看,「自我」有三层面貌:一是外在的形象,由别人的眼光所见的自我综合而成。二是自己内在的主观认定,这种认定可能会受别人的影响,但是毕竟还有「自以为是」的成分。三是心灵深处的自我,这个自我与别人有相通的能力,甚至与宇宙万物都可以产生共鸣。


  我们平日生活,往往靠着外在我与内在我联合起来,一起面对世界,经常忘记了真我或心灵我的存在,以至常有落寞的感受。得到的越多,失去的也越多。但是,平白无故要人认真对待心灵我,却又有些困难。原因何在?在于生活只是由习惯在主导与重复,累积了一层层的心理防卫作用。虽然明知山下有块石头,整着我们日复一日的去推向山顶,我们还是像命运注定的薛西弗斯(Sisyphus)一样,踩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大石。


  防卫是为了保护,既定的命运虽然使人不耐,但是已知的一切总是较为熟悉的。何必去反抗?何必去突破?在黑暗中跃向彼岸,固然是勇敢的表现,但是真有彼岸吗?换个方式来说,当我尽量摆脱外在我的束缚与压力,并且辨明内在我的虚伪与自怜,然后呢?谁能保证一定可以获得可贵的真我?并且,即使展现了真我,就一定可以得到快乐吗?也许那种快乐与我现在所企求的快乐,是不同性质的,那么,我如何确知自己一定会喜欢呢?


  这一系列的问题应该都有合理的答案,但是关键在于:没有人可以代替我自己回答。理论上的叙述与阐释,有时更增加了困惑,学者专家的卓见在这些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那么,转向寓言体裁求援吧!


  以一种听故事的心情,像小孩子在童话世界中从事心灵探险一般,我打开了《为自己出征》这本小书。一口气念完整篇故事,但是并没有随手丢开,却有了在念一遍的冲动。念了第三遍时,才能且读且想,综合提出一些心得。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武士,整天穿戴盔甲,到处去救人。他想证明自己是「心地好、善良、充满爱心」的人。久而久之,他的妻子与儿子都看不到他盔甲下的真面目,他自己也忘了自己的长相,问题十分严重。他决心脱跳盔甲,到森林去请教法师。


  我们在人间,常以外在我的表现来决定内在我的性质,进而根本遗忘了心灵我。人生的过程,无异于自我遗忘的过程,等到察觉困境,往往已是中午阶段了。那么,如何找回自我呢?法师让松鼠、鸽子扮演向导,暗示武士,大自然的启发是值得参考的。不过,解决困难仍然要靠自己。他必须通过三座城堡:沉默之堡、知识之堡、志勇之堡。


  顾名思义,人在「沉默」中,必须面对自我。当外在的嘈杂平息时,内心的茫然不安浮现了。如果用心,不难听到真我的声音,真我提醒自己什么是真正值得的目标。武士为此痛哭流涕,泪水却腐蚀融化了头盔,他的头部不再受拘束了。


  「知识」是大家可以分享的,但是若无自知之明,博学又有何益?如果无法认清「需要不等于爱」,也就不可以适当态度与人相处。需要是一回事,爱是一回事,需要可多可少,爱却永远是人人珍惜的。这种正确的知识,就会带人走向爱之道。
  「志勇」是指志气与勇气,用以克服疑惧之意。人生不能没有疑惧,最大的疑惧正是丧失自我的立足之地。不过,越是如此,越容易受制于疑惧。唯有无私忘我,有如「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经过这三座城堡,武士身上的盔甲全部掉落,重新得到自由的生命。我们是否也能经由沉默、知识与志勇,摆脱外在我的束缚,调整内在我的成见,让心灵我自由展现,活出一个有爱的人生呢?这是每一个人的挑战。

拯救自我——谈《为自己出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