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

标签:
独处觉悟心灵趣味向内 |
分类: 哲学.人生 |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处于孤独之中?孤独使人联想到一些不愉快的状态,如寂寞、无聊、隔绝、被遗忘、不重要、无可奈何等。不过,当我们以所有精力投入社交生活,在人群中相摩相荡,随着岁月匆匆奔驰时,又会因为过于忙碌而看不清人生真相,最后陷于茫然的困境。
难道孤独与合群是光谱的两端,我们必须学会调适妥协,取其中间路线?或者,孤独与合群是钟摆关系,注定要一往一返,我们只能顺应及忍耐?若想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由人性趋向、生命阶段、个人志趣等角度着手。譬如,人不能完全脱离社会,但是他的自我怎么办?人在年轻时,也许乐于合群,年老之后却未必如此。并且,有些人为了宗教修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思考与写作等理由而决定独处,也是常见的例子。
《孤独》一书顾名思义,应该化解上述初步的疑惑。作者(Philip Koch)的广博学养与周全思路,有如引领读者循着秘密通道,走进一个入口狭隘而内涵富丽无比的桃花源。我们很难想象:像孤独这样一种貌似单纯的个人感受,居然在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等方面,可以找到这么多趣味盎然、动人心弦的数据,同时,经过作者的分析与探讨,可以呈现出一种既严肃又美妙,既有挑战性又有吸引力的境界。
本书的写作策略是依学术要求而定,因此从描述孤独状态开始,将它由相似而不同的状态区分,指出它不是「寂寞、隔绝、隐私、疏离」,而是一种「拥有特定时间空间,与别人没有直接交往,并且是开放、自在、觉悟的心态」。接着,焦点转向这种心态的「涉入与不涉入」,亦即对于「投入与不投入人际关系」的剖析,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高潮,道尽了孤独的魅力与压力,以及作者游走于两种抉择之间的功力。
舞台准备好了,下半场要评估孤独有何价值。作者提出五种孤独之德:自由、回归自我、契入自然、反省的态度与创造性。谁不向往这些品质或品德?为了自圆其说。作者随即列出反孤独的理由并一一加以响应,结论很明确,孤独不但是可欲、可取、可喜的,而且是人生中必须善加珍惜的价值。作者的说服力极强,我在且读且思之余,愿提出三点心得与读者共享。
首先,孤独使心灵趋于宁静。外在的安静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在平静中可以观照历历往事,明辨成败得失,由此接受现状,处之泰然,得到心灵的宁静。
这里使用的三个名词皆与「静」有关,从安静、平静到宁静,其中含意值得思索。安静并非夜半无人或空旷山林的寂静,而是:即使噪音盈耳,我也置若罔闻,因为我的心思在此不在彼。因此,孤独绝不是无所事事,更与心烦意乱无关。相反的,它是早就拿定了主意,心有所属,所以不受外物干扰。王阳明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他所谓的心中之贼是指世俗的欲望。若是身处孤独,则世俗欲望的诱惑自然降低其作用。
不论是主动选择孤独或者是被动陷于孤独,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心绪自然平静下来。平静特别指涉情绪与意气而言。人的情意大都缘于外来刺激的引发,所谓「贪瞋痴」无不如此,造成各种烦恼与痛苦。梭罗独自在华尔腾湖畔住了两年多,每日欣赏平静的湖面,他的心绪也同样平静。庄子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乎?」水面平静就像镜子一般,可以照出万物,人的精神更是如此,不但照出万物,更能照出自身。人在平静中,好像在镜子前照见自己,此时所见不只是外在形体相貌,而且是心灵中最隐微的细节。宁静由此而生。安静是无声或不受声音干扰,平静是无波或不受情意左右,宁静则转向积极的一面,有如雨过天青,彩虹高挂天空,心灵也在觉悟之后孕生一种明亮的喜悦。
其次,孤独使思想更为深刻。人的思想有三种作用,一是向外寻找因果关系,由此明白人情事理;二是向内考虑自身言行,以求社会生活的必经之路。至于思想的第三种作用,则是向上提升以求领悟人生意义。一般人较易兼顾向外与向内二途,对于向上则有无从着力之感。对此,孤独是必要的机缘。
孤独的人若是回忆,不是为了逃避眼前的困扰,也不是为了眷恋往日的情怀,而是为了加深觉悟的程度。人在时间之流中生灭,不难认同李白的感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如此人生尚有多少趣味?趣味得自回味,回味的秘诀不只是一人独处,并且是独处时特殊的心境。这是何种心境?
米兰‧昆德拉说:「一次就是没有一次。」(Einmal ist keinmal)这句拙劣的翻译,意思是:既然任何事情都不能重复,那么发生一次的事,岂不像是「不曾」发生过的事?这句话隐含的是人生的无奈与悲情。我们彷佛看到一个饱经世故又逃不开俗世之网的人在感伤不已。
但是,有了孤独心境,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孤独中,每一件值得追忆的往事,都像是加了框的照片,可以挂在眼前仔细品味。这时体会的是:「一次就是唯一的一次。」既然任何事情都不能重复,那么每一件发生过的事,不是独一无二的吗?如果不能在这件事上领悟人生,我们还有什么其他的资源?心念一转,豁然开朗。若不能在孤独中沉潜一段时日,思想如何可能变得深刻?
第三,孤独使生命恢复完整。人的生命分散在人地事物中,常有撕裂之苦。若要保持完整,似乎只有采取消极的避世或厌世态度。真是如此吗?首先要界定何谓「完整」。完整有两层意思:一是回到自我身上,与自己契合;二是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顿。
对于如何获得这种完整性,也许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至少有一点共识是不必争论的,就是:不能受到社会与人群的过度干涉。人要活下去,必须参与社会;相对如此,人也要付出代价,就是牺牲部分自我。即使有些人乐于作出这样的牺牲,但是不能改变内心逐渐空虚的事实,更不能消除人际相处的种种负面效应。
在孤独中,人享有比较真实的自由,可以按自由意志安排生活,认真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人,做为主体与目的,不再是别人眼中的对象、工具与手段。退回到人际关系的原始状态,一切从零开始。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再生」吗?
回归自我是一种完整,但是不能止步于此。人还须回归根源,否则可能陷于自我膨胀或孤芳自赏的心态,成为孤僻或狂妄。所谓根源,又可分为两阶段:一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二是向往超越界的启示。以平实的话来说,孤独者即使「大隐隐于市」,也特别钟情于自然界的美景,甚至引为良朋知己。至于超越界的启示,则未必立即涉及宗教,譬如道家老子与庄子所向往的「道」,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在庄子笔下,人就像鱼,与其「相互呴濡」,实不如「相忘于江湖」,在道中浑然忘我。
以上是由拜读《孤独》一书而有的心得。作者得自梭罗《湖滨散记》的启发为多,但是行文体裁以论述为主。参考数据非常丰富,使人不时心生惊讶,原来自希腊、中世、近代直至今日,都一直有高人名士在赏析孤独并为文赞美。
最令我国读者称奇的,应该是作者对中国经典的推崇,譬如以《易经》太极图中的阴阳关系,说明孤独与合群的互动状态,如此可以避免极端与偏颇的立论。全书最后部分则以庄子为典范,说明人如何在无法脱离世间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在道中逍遥自在的秘诀。看到庄子成为本书的压轴好戏,我们在喝采之余,更要认真考虑,如何实践理想的孤独以达成孤独的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