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傅佩荣
傅佩荣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411,274
  • 关注人气:27,6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庸》的出发点

(2014-07-04 06:15:30)
标签:

《中庸》

出发点

《论语》

天命

分类: 儒家

《中庸》阐明「人」的问题时,其出发点何在?以全书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来说,我们将待另文探讨「天命」概念的指涉,在此且专就人性来思考。人性为何是如此这般,以致需要正道及教化?或者说得清楚一些,人性为何是不完美的?


这个问题不是《中庸》所独有,而是从孔子开始,早期儒家学者的共同关怀。《论语》、《孟子》、《大学》、《易传》对此皆采取共同的立场。


以《论语》为例,孔子提醒我们「君子有三戒」,无论「少之时,及其壮也,及其老也」,都要小心防范「血气」造成的困扰,要「戒色、戒斗、戒得」(《论语季氏》)。这样的人性没有问题吗?他明确区分君子与小人,而小人即是平凡的、无志向的人,也即是众多百姓。小人不让人担心吗?


以《孟子》为例,孟子指出,古代的舜任命契为司徒,教导百姓「人伦」,是因为一般百姓「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上〉)百姓生活富裕而未受「教育」就接近禽兽,如果生活不富裕或贫困,会变成什么样子?他说:「圣人有忧」;就是这个「忧」字,充分反映了儒家对人性的态度。


既然提到「圣人」,我们先说《易传》。在〈系辞上〉谈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接着描述阴阳二种力量形成了万物(包括百姓在内),然后是「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意即:鼓动万物的变化,而不与圣人一同忧虑。圣人忧虑什么?〈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前面的「同忧」所指的是普遍的关联于人的状态,后面的「忧患」则是指「中古」(殷末周初)的特定时代的人的处境。


《大学》并未谈论普遍的人性,但是关于「小人」则有一句极其尖锐的评语,就是在探讨「诚意」时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亦即,小人平日就做不善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做的。这是什么观点?实在让人震撼。朱熹在注解「四书」时,一有机会就宣称「人性本善」,这也实在让人惊讶。


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庸》谈到小人时,说:「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章)意即:小人没有任何顾忌害怕的事。这不也是做坏事到无所不至的程度吗?就普遍的人性来说,它仍然回到儒家的立场,请看:「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第十二章)亦即,天地的功能可以造生万物,但不论多么伟大,人(应指圣人)还是有所遗憾,所遗憾的是什么?依然是人性之不完美。《中庸》一书即以此一观察为出发点,设法提出儒家的应对之道。


综上所述,儒家的人性论不但不是「人性本善」,反而有些像是「人性本恶」了。这当然不是正确的判断。事实上,真正合理的思维是不会以「本善」或「本恶」这样的价值语词去描述人类生而俱有的本性的。


人有理性,可以思考、判断、选择及负责,也因而可以接受教育。但人性只是单纯的理性吗?我们将在《中庸》一书中发现「人性向善」才是儒家的见解。这个见解其实遍在于儒家经典中,只是需要加以阐明而已。

《中庸》的出发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