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在大陆出版的书之中,引起最多讨论的是《朱熹错了》。这本书有个副标题:“评朱注四书”。我的意思很清楚,是要专就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来批评他的错误。我共写了九十二篇短文,分别针对“四书”(论语五十二篇,孟子十七篇,大学十三篇,中庸十二篇)。讨论《论语》的部分占全书一半以上,而对本书提出指正的文章,几乎全都集中于这部分。
由于《论语》的内容有如格言,章句很短,脉络不够清楚,以致历代以来的注家各有说法。我是学习哲学的,比较重视孔子的核心观念与一贯之道,因此首先聚焦于他对“人性”与“天”的看法,再深思“仁”的意义,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思考,我认为朱熹的注解实在大有问题,譬如:他主张孔子说的是“人性本善”,是“天即理”,是“以仁义礼智为人性本具”等。他还主张“孔子是天生的圣人”等等,这些主张不妨是朱熹个人的研究心得,但难免误导了读者的理解。
由于网络上讨论《朱熹错了》这本书的文章很多,我将针对某些文章的论点提出响应。以下特地标示其“作者”之名,至于原文则请上网查阅。
首先,“苦茶”指出:朱熹的《集注》是汇集汉人与北宋学者的心得,并融会贯通为新解,因此不可以归责于朱熹一人;并且将《集注》视为历代科举考试的范本,与史实不符。我的回答:朱熹的《论语》集注部分,固然参考了许多前人的心得,但是他的选择立场很明显。依我粗略统计,他引述最多的是北宋的程颐,约占所有引述人次的三分之一。由此可知,后代所谓“程朱学派”一词并非虚语,而朱熹借着注解《论语》来宣扬自己观点的作法,也十分清楚。
其次,有关以《集注》为科举考试教材之事。自1313年起,历经元、明、清三朝,至清朝结束,约六百多年,朱注一方面是官方教材,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质疑,但所有学者少有异议的,正是朱熹所要宣扬的“人性本善”、“天即理”、“孔子是天生的圣人”等核心观念。今日,台湾的儒家教育仍以《集注》为教材。诚如我在《朱熹错了》一书的序中所说,许多人在朱注中迷路了。朱熹是一位哲学家,当然可以有他的一家之言;但是他对儒家的注解则是另一回事,很可能从根本上就走偏了。坦白说,我个人对于中国从秦汉以来有“帝王专制”以后的儒家学者深感同情,但是我真正要学习的是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这是我必须坚持的一点心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