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能够知道甚么?

(2014-04-22 20:47:28)
标签:

关联

范畴

康德

文化

分类: 哲学.人生

为了建构知识,人的理性首先借着感性与外界接触。感性有直观能力,可以直接掌握外在对象。这种直观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感性具有两个先天形式:时间与空间。康德把时间与空间收纳为感性的先天形式,这是他的学说特点之一。

以空间为例,假设你前面有一张桌子,你把桌子搬开,就出现了空间;但是请问:是先有空间才可放置桌子,还是先有桌子才能在搬开之后出现空间?答案是前者,先有空间;不但如此,空间其实是人的感性所提供的,否则外在物体怎能有特定形状或某种排列秩序(如前后左右)呢?时间也是如此,一物之存在及延续,使人衡量其久暂的,也都是人的感性所提供的形式。简单说来,从人的感性所捕捉的时空,与其他生物(如:鱼、狗、蚂蚁、麻雀)所捕捉的时空是一样的吗?当然不一样。因此,时空并非存在于外的客观实体、属性或关系。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切感觉之必要条件,将一切(包含内在的与外在的)感性事物关联起来。空间是:外在感觉之必要条件,将外在的感性事物关联起来。因此,外界事物本身无所谓时间与空间,而只是浑沌一片;人在使用感性能力时,把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先天形式「加在」这种浑沌之上,才使它成为某一「对象」,进而可能被人认知。这种「对象」因而永远只是「现象」,而不是「本体」(或「物自体」)。所以,人所能认识的是现象,形而上学做为一门科学不能成立。康德认为本体不可知,哪些本体呢?自我、世界与上帝。依此而说,他是不可知论者。

感性所得的现象,接着交给上一层的「想象力」去处理。想象力是连接感性与知性的中介桥梁。想象力可以产生及保存图式(schemata),图式提供规则与程序,使感性所得的现象成为意象(image)。这也是个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合作的方式。图式是普遍的,与知性的范畴可以配合;意象是特殊的,与感性直观所得的杂多相近似;如此可以做为感性与知性的中介。

 

    到了知性层次,它本身有十二个先天的普遍范畴。我们说过,任何知识皆以判断的形式出现。判断有十二种,所以范畴也有十二个。康德的知性十二范畴分为四组:量、质、关系、样态。每组有三项内容,正好是「正反合」的顺序。

先看判断表: (一)量:全称、特称、单称

  (二)质:肯定、否定、不定

  (三)关系:定言、假言、选言

  (四)样态:或然、实然、必然

再看范畴表: (一)量:统一性、殊多性、全体性

(二)质:实在性、虚无性、限制性

(三)关系:内在性与潜存性(实体与附质)

         因果性与相关性(原因与结果)

         团结性(主动者与被动者之交互关系)

 (四)样态: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与不存在、必然性与偶存性

由上述四组十二项范畴看来,四组显然是从亚里士多德十大范畴中选出来的。这说明人类在判断时所使用的范畴大体是类似的,康德加上正反合的辩证思维使其更为完备。

最后,狭义的理性上场了。理性以其规范功能,使知性所作的一切判断得到系统的整合。因此,人的知识对于本体,只能把握其现象,形成「宛如」(als ob , as if)的认知。譬如,心理学的研究基于「宛如」有一自我;自然科学的研究基于「宛如」有一世界;神学的研究基于「宛如」有一上帝。于是,传统形而上学受到致命的一击。

关于「我能够知道甚么?」答案是「现象」。康德接着要问:「我应该做甚么?」这就涉及理性的实践功能了,而「应该」一词也指向了道德领域。康德封闭了传统以形而上学为「自然学之后」的思维模式,同时展开了他「道德形而上学」的新领域。

我能够知道甚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天与人之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