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道”的展现
(2014-04-17 15:29: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儒家 |
“人之道”是指人生应该依循的正路。儒家从孔子开始,无不对”人之道”的具体作为有所阐述,《中庸》自不例外,其开篇三句话中,有两句提及”道”字,即”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就是:人之道是顺着人之性而来的,但此道需要”修”之,才可成就教化。人生之路其实只是”修道”二字,如此,上可完成天命之性的要求,下可臻于天下太平,甚至使天地万物安顿。
《中庸》第二十章是”哀公问政”,孔子的回答中充分说明了人之道。相关语句甚多,首先要看的是”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此,”道”既是方法又是目的,如何理解呢?我在介绍孔子思想时已经剖析过,孔子要”志于道”,也要”志于仁”,其理由是:”道”是人类共同的正路,而”仁”是个人特定的正路。因此,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与说”有杀身以成仁”,其实目标是一致的。
回到《中庸》,则可以说:”修身以道”是要以人类共同的正路来修身,这种正路主要表现于古代的礼乐制度中。在同一章谈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提醒国君九大政治纲领,其第一项即是”修身”,而所谓”修身则道立”,是指国君”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如此看来,道不是礼乐这种人类共同的正路吗?其次,”修道以仁”则是要以个人特定的正路来走上人之道。但是,个人特定的正路主要是就个人与别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所以后续要接着说”五达道”。简而言之,人之道落实于五达道,在五达道中找到个人特定的正路即是个人要努力以赴的仁了。
所谓五达道,是指”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在此先说”君臣”,是因为孔子面对的是鲁哀公。若是在孟子,则次序会调整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人类要走在上述五条正路上,亦即不能回避行善的要求。那么方法呢?方法即是”三达德”:知(智)、仁、勇。前文已分析过,所谓”中庸”,即是合”智仁勇”而言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其目的不可二分,因此《中庸》谈人之道时,既以”道”为五种人伦关系,也说”道”是择善而固执之。关于后者,留待下文再谈。
值得留意的是稍后所说的”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一语。所谓”斯三者”即是指三达德。如果回顾前面所说的”修身以道”一语,则道与德不是一体之两面吗?关于三达德,孔子接着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若好学,将如孔子所说的”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多方学习则不会顽固拘泥,而可领悟应时的智慧;人若知耻,则将勇于改过,”过则勿惮改”(《论语》),并在关键时刻勇于成仁取义。
那么,”力行近乎仁”呢?本章最后说:”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明属于智,强属于勇,那么仁呢?答案是:仁是不待外求的,由于人性向善,只要顺着向善的要求去力行,即是行仁,也即是展现了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