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之道”的展现

(2014-04-17 15:29:02)
标签:

文化

分类: 儒家

人之道是指人生应该依循的正路。儒家从孔子开始,无不对人之道的具体作为有所阐述,《中庸》自不例外,其开篇三句话中,有两句提及字,即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就是:人之道是顺着人之性而来的,但此道需要之,才可成就教化。人生之路其实只是修道二字,如此,上可完成天命之性的要求,下可臻于天下太平,甚至使天地万物安顿。


《中庸》第二十章是哀公问政,孔子的回答中充分说明了人之道。相关语句甚多,首先要看的是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此,既是方法又是目的,如何理解呢?我在介绍孔子思想时已经剖析过,孔子要志于道,也要志于仁,其理由是:是人类共同的正路,而是个人特定的正路。因此,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与说有杀身以成仁,其实目标是一致的。


回到《中庸》,则可以说:修身以道是要以人类共同的正路来修身,这种正路主要表现于古代的礼乐制度中。在同一章谈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提醒国君九大政治纲领,其第一项即是修身,而所谓修身则道立,是指国君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如此看来,道不是礼乐这种人类共同的正路吗?其次,修道以仁则是要以个人特定的正路来走上人之道。但是,个人特定的正路主要是就个人与别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所以后续要接着说五达道。简而言之,人之道落实于五达道,在五达道中找到个人特定的正路即是个人要努力以赴的仁了。


所谓五达道,是指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在此先说君臣,是因为孔子面对的是鲁哀公。若是在孟子,则次序会调整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人类要走在上述五条正路上,亦即不能回避行善的要求。那么方法呢?方法即是三达德:知(智)、仁、勇。前文已分析过,所谓中庸,即是合智仁勇而言的方法。这种方法与其目的不可二分,因此《中庸》谈人之道时,既以为五种人伦关系,也说是择善而固执之。关于后者,留待下文再谈。


值得留意的是稍后所说的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一语。所谓斯三者即是指三达德。如果回顾前面所说的修身以道一语,则道与德不是一体之两面吗?关于三达德,孔子接着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若好学,将如孔子所说的学则不固(《论语学而》),多方学习则不会顽固拘泥,而可领悟应时的智慧;人若知耻,则将勇于改过,过则勿惮改(《论语》),并在关键时刻勇于成仁取义。


那么,力行近乎仁呢?本章最后说: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明属于智,强属于勇,那么仁呢?答案是:仁是不待外求的,由于人性向善,只要顺着向善的要求去力行,即是行仁,也即是展现了人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何认识自我
后一篇:天与人之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