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除迷惑

(2014-02-26 06:44:57)
标签:

学生们

颜渊只

安危

心态

文化

分类: 儒家

    孔子自述生平进境,从三十岁(三十而立)以后,每十年为一个新阶段,简单几个字就值得我们用心思索。以「四十而不惑」为例。许多朋友在别人询问年纪时,会坦然回答「我现在是不惑之年。」但是套用古语是一回事,是否真能做到则是另一回事。试问:有多少人在四十岁时可以做到「没有迷惑」?

    朱注说:「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守矣。」所谓「事物之所当然」,是指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道理。由于不断求知(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能在社会上经由历练而立足(三十而立),到了四十岁终于可以明白一切的道理而没有迷惑了。这样的注解稍嫌空洞。

    如果想了解孔子所谓的「不惑」,最好看看他如何回答弟子有关「辨惑」的材料。

    在〈颜渊〉篇,有两位学生请教「辨惑」。一是子张,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1210意即:喜爱一个人,希望他活久一点;厌恶他时,又希望他早些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样就是迷惑。由此可见,人的困惑主要来自情绪与欲望所造成的干扰。

    在同一篇中,樊迟也请教如何「辨惑」。孔子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亲,非惑与?」(1221意即:因为一时的愤怒就忘记自己的处境与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吗?愤怒使人陷入困惑,它也是属于情绪冲动与强烈欲望。

    因此,要做到「不惑」,就需修养自己,增强理性思维的功能,而减少情绪与欲望的作用。在《论语》中两度谈到「智者不惑」,可见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重视理性客观的心态。

    颜渊叙述自己跟随孔子学习的心得,最后一句话是:「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911)意即:我尽了全力以后,好像学会了立身处世的本领。但是,当我想要再进一步追随老师,却又找不到路可以走了。

    颜渊所说的「如有所立」的「立」,可以理解为孔子的「三十而立」。接着他说「末由也已」,表示尚未抵达「不惑」阶段。颜渊只活了四十岁,发出这种感叹,暗示自己未至孔子「四十而不惑」的境界,这不是很可信的想法吗?另外,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感叹「不如归去」,他谈到学生们「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1)。意即:学生们可以立足于社会,但尚未达到「不惑」,所以还不知道裁度事理的原则。

    孔子谈到交友考虑时,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930)意即: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可以一起走上人生正途的人,未必可以一起立身处世;可以一起立身处世的人,未必可以一起权衡是非。

    这里先说「立」再说「权」。「权」不正是「不惑」的具体表现吗?由此可见,孔子的「不惑」实有丰富内涵值得我们省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脸色和悦
后一篇:谈道德价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