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脸色和悦

(2014-02-17 19:36:55)
标签:

父母

乡党

尊长

文化

分类: 儒家

    在孝顺父母时,除了奉养还需尊敬;尊敬还不够,进一步要保持和悦的脸色。孔子回答子夏问孝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这儿所说的就是:在孝顺父母时,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一件困难的事。

    朱熹注说:「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食,饭也。先生,父兄也。馔,饮食之也。曾,犹尝也。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是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

    由此可见,「色难」的「色」可以指子女的脸色,也可以指父母的脸色。朱熹原本主张前者,最后又说后者「亦通」。事实上,后者是说不通的;并且,前者可以包含后者,亦即不管父母脸色如何,子女都要「柔顺」并且保持自己的脸色和悦。事理至明。

    朱注有两个问题。一是说「先生,父兄也」。谈孝顺,只及于父母,岂可连「兄」亦含括在内?并且,依刘沅《四书恒解》所云:「称父母为先生,人子于父母前称弟子,自古无此理。此章言敬而不爱,亦不得为孝也。服劳奉养,凡弟子事尊长皆然。事父母则深爱,和气自心,即有他事,一见父母便欣然蔼然,凡忧闷之事都忘却了,此为色难。」

    《孟子.万章上》说舜之大孝,表现于他「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子女解忧,则脸色自然和悦,刘沅之说可以成立。不过,此处讨论的重点在于:孔子口中的「弟子」与「先生」,是否可用以指称「子女」与「父母」?答案是不可。孔子所说的是:弟子事奉先生固然要尽心尽力,但子女事奉父母还须更进一步,始终保持和悦脸色。

    另一个问题是,朱注所谓「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婉容」这一句话是有出处的,但他没有注明。《礼记.祭义》谈到「孝子之祭」时,指出:「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婉容。」朱注一字不改,引述此语,却不说明出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另有一段与孝顺有关的篇章值得一并参考。〈里仁〉篇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朱注对此章的注完全引述并注明是出于《礼记.内则》,注曰:「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此注三句「所谓」皆引自《礼记.内则》,由此可见朱熹并非不知要注明出处。然而,此处朱注所描写的孔子,好像只是在重述〈内则〉之语,却忽略了「几」字是指「预先看出」父母可能有错,而非已见父母犯错之后再「委婉」劝阻。并且,「劳而不怨」实未到〈内则〉所云「挞之流血」的程度。引述古文而不做评论,未尽注者之责。

    孝顺是儒家教育的重点,因此宁可详说其理,而不宜等闲视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