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智的趣味

(2013-07-14 22:41:25)
标签:

错过

哲学家

只有

鬼神

意图

文化

分类: 哲学.人生

       面对宇宙万象与人间百态,我们难免觉得好奇,求知之心乃油然而生。“求知” 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动机。譬如,借着求知,增广见闻与能力,在社会上取得立足的条件,这大概是十分普遍的想法。于是,随着职业与工作的进展,知识越分越细,庄子所说的 “天下各得一察焉以自好”,遂成为无法避免的结果。

       知识应该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未必是有益的。那么,什么是对人有益的知识呢?简而言之,就是智慧。然而,智慧又是什么?哲学家以 “爱好智慧”为其天职,同时也谦虚地坦承自己只能保持 “爱好“之心,却未必能够抵达 “智慧”之境。原因何在?试以亚里士多德、托马斯、休谟、怀特海为例说明。

       亚里士多德肯定纷然杂陈、变迁流转的大千世界绝不是虚幻的假 象,在它背后应该可以找到最基本的 “原因与原理”,否则万物在生生灭灭的过程中,不仅毫无规律,并且不可理解,最后必然陷入荒谬的结局。只有探讨原因与原理的知识,才可以摆脱功利实用的心态,享受 为了知识而求知的乐趣。我们所要了解的,不再是个别差异,而是异中求同,看出万物的共同面貌,也就是 存在。凡存在之物,皆有最后基础,亦即亚氏所谓的 纯粹形式、纯粹实现、第一不动的动者。这几个名词使人困惑,但是说明清楚之后,将能展现一幅具有深度透视效果的整体世界观。

        中世纪的哲学以托马斯为集大成者。他顺着亚氏的思路,配合基 督教的信仰,肯定上帝就是宇宙万有的来源。但是,身为哲学家,他依然努力证明 上帝存在。我们中国人对鬼神与上帝这些信仰的对象,常有泛泛的认识,却较少由知识角度作系统的研究,影响所及,理性思辨在信仰世界里缺少应有的地位,以致正信与迷信容易混淆,此世与彼世界限不清。托马斯关心的问题是:大自然与人世间必须有一个超越的、永恒的根源,然后才能据以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对于德行、善恶、幸福才能提出充分的说明。若不如此寻思,光是在社会或历史中打转,恐怕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近代的休谟深富怀疑精神,对于传统以来上帝或世界的知识,都要严格省察批判,最后还把焦点移到人类身上,大胆宣称并无所谓的 自我

       连康德这么好学深思的人,在看了休谟的论证之后,都要虚心承认自己 “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然而,如果真的没有自我,或者 自我只是一束知觉,那么是 在做梦?又是 被惊醒? 休谟如何回应这一类质疑?他的回应充分显示了锐利的观察与周全的辩论,确实使人耳目一新。不过,在设定了理智的界限之后,他转而同意人有一些信念,可以借此维生及活动。他关上大门之后,又开了一扇窗,其间转折耐人寻味。

        我们翻阅怀特海的著作时,对于其中科学、哲学、宗教三者的协调并存,不免觉得佩服。当代西方能将这三门学科融于一个完整系统的,首推怀氏。稍加分析,可知他的意图在于回归传统哲学的理想,就是提出一套理性架构,涵盖全体存在的领域,兼摄变化生灭的历程,以求彻底说明一切现象的意义。别的暂且不论,怀氏主张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 悲剧、法律与信仰”这一见解,就足以启迪世人, 要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科学了。相对于此,科学家也能经由怀氏的接引,以正确态度欣赏哲学、宗教与艺术了。

        回到前面所列的问题,为何没有人宣称抵达 “智慧”之境呢? 智慧女神的容貌并不是隐藏的或善变的,却必然是精神的与灵性的。 因此,人在有生之年,以自己身心合一的处境,常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对于智慧自然是无法完全企及了。不过,爱智的趣味则是人人应有的权利,我们如何舍得错过或放弃这样的权利呢?

《西方哲与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境界的向往
后一篇:自然的魅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