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可学而至吗?
(2013-05-26 08:40:39)
标签:
君子陈子禽朱注至此凡人文化 |
分类: 儒家 |
如果孔子天生即是圣人,那么我们再怎么崇拜他也无济于事,就像子贡说的:「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19.25)但是子贡的话还有些弹性,因为孔子也可能是经由后天修养才抵达完美的程度。不过朱注似乎一开始就认定孔子是「天生的圣人」。
譬如,当孔子描述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一系列进步历程时(2.4),朱注怎么说?他说:「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者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
然而,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这话直接驳斥了前面的「程子曰」与朱子的「愚谓」。但是朱熹在此又引述「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尹氏所云尚称合理,如此又何必勉强孔子成为「生而知之」者?若生而可知者为义理,则天下人皆与孔子一样,又何必强调孔子是「生知之圣」?
其次,孔子有无过失?在谈到「昭公知礼乎」这一段时,孔子最后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7.31)孔子谈到五十学易时,说「可以无大过矣」(7.17)。但是在朱注中,孔子并非如此。在「子疾病,子路请祷」章(7.35),朱注竟说:「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
我们不反对宋朝学者直接以「圣人」之名称呼孔子,虽然孔子自己说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7.34)但是,朱注太多夸张之词,反而使孔子与凡人完全脱节,而凡人亦无从学习孔子。譬如,「饭疏食饮水」章(7.16),朱注说:「圣人之心,浑然天理。」「子温而厉」章(7.38),朱注说:「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子击磬于卫」章(14.39),朱注说:「圣人心同天地,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陈子禽谓子贡」章(19.25),朱注说:「程子曰:此圣人之神化上下,与天地同流者也。」
由此看来,朱注所描绘的孔子大概不是我们学得成的。事实上呢?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生知安行」的圣人,而正在于他的好学与上进。他承认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他认为自己在「忠信」方面或许与某些人类似,但别人「不如丘之好学也」(5.27)。他直接说明了自己的忧虑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7.3)。我们总不能把孔子这些话都解释为勉励别人的吧!
要了解孔子,最好参考孟子的说法,他说:「尧舜与人同耳」,他也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孔子做为圣人「当然」是后天修养成的,他立说的目的也自然是期许人人都能像他一般,成为君子,进而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