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与学生谈到为什么要遵守规范的问题,他的主要考虑是「心安」。意思是:规范是大家共同遵守的,难免要配合社会的条件来制定,但是更根本的原因是要以明确的规范来实现个人内心情感的要求。先有孝心,才有孝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样表现才算符合孝行?这一点则是各时代与各社会未必相同的。
因此当我们发现不同时空中的人群,有千奇百怪的行善观念时,不必因而认为善行是相对的与缺乏普遍性的,却应该深入明白所有人的善心其实是没有差异的。换言之,只要是人,就有人的情意与感受,也就会要求自己去行善避恶。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还是要参考孔子的想法。孔子教导学生,最常谈到的题材是「孝悌忠信」,这些都是明确的道德实践。如果追问:这是谁规定的?初步的答案是:礼,或者社会人群的共识。真正的答案是:仁,或者真诚的心意。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一旦展现真诚的心意,立即体认心有「向善」的期许,就是希望自己能与相关的人(如父母、朋友)之间,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来交往。孔子以一个「仁」字来概括从真诚到向善,再从向善到择善固执,最后止于至善的整个生命历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