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2008年12月26日,山东淄博张店区教育局举办了“读书空间”首批优秀者表彰会,并为优秀者颁发了奖品:一套《傅佩荣译解国学经典》丛书。
2011年教师节,全区近5000余名教师收到了一份更有文化重量的厚礼——人手一册《国学的天空》。教育局经反复斟酌后,从思想性、可读性、普适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精选了一本共读书。
2012年9月27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前夕,傅佩荣教授应邀走进张店区教育局为来自全区近千名教师做了“儒家的教育理想”公益讲座。以下内容是一位教师的来信,全文附上。
真诚·主动·向善
——听傅佩荣教授讲《儒家的教育理想》小记
9月27日,孔子诞辰纪念日前夕。
云淡天高,风日晴好,秋意正浓。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台湾大学著名学者傅佩荣教授走进张店区教育局做客“黄桑讲坛”,开讲“儒家的教育理想”。
“文化盛宴,公益情怀”——一幅动人的画卷,徐徐展开。在现场近千名教师的期待中,傅教授神采奕然地走向主席台。经久不息的掌声,传达的是教师们最深挚的敬意。
幽默生动一如既往,深入浅出风格依然。傅佩荣教授从“人生不能没有教育”“全人教育的目标”“教育是为了止于至善”三个方面展开,阐释了“儒家的教育理想”这一主题。在长达近一个小时的互动环节,针对教师们在读经典、用经典方面提出的一些困惑,傅教授一一作答,妙语迭出、智慧闪现。大家回以掌声如潮。聆听中,我将自己所得概括为三个关键词:“真诚,主动,向善”,此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儒家思想中一套处世之道,或者说是为人处世的价值体系。
“真诚”是傅教授讲座和著作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词。他告诉我们,儒家思想讲的“礼”,是外在的规范和约束,而“仁”的核心则是内心的真诚。“一个人真诚到了极点,不可能没有行动。人只要真诚,就会由内心引发一种力量,要求自己去行善。”傅教授说,依儒家所说,在与别人相处时,必须同时考虑三点,就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因为人是所有动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诚的。“一个人如果不真诚的话,他就是一种生物,生物只计较利害,对我有利,我就做;对我有害,我就不做。但是人不一样啊,人如果真诚的话,就不计较利害,只问我该不该做,而不问这个事情结果如何。”由此,让我想起了最近读的一本书《文化与安身立命》中所指出的“伪善”:道德最大的敌人是伪善。作者樊浩说,我们不能教会学生伪善,不能说讲道德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东西,不能说有利益我就讲道德。譬如现在有些学校所搞的“道德银行”用康德的话讲就是“从源头上污染了道德。”,会引起整个社会的道德伪善,小孩子的心灵会被扭曲。可见,真诚是善的基础。
“仁”的第二个要求是“主动”。傅教授说,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只要跟别人来往,一定有很多机会可以“行仁”,但是必须从被动变主动,成为自己愿意做的好事,才具有道德价值。“人活在世界上要做很多事,通常都是被要求的。小时候我们把听到父母老是说的你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转变成为我自己要这样做,我不是被动要求而是我愿意做的。因为我了解了道理,了解了为什么要做的原因。”傅教授还举了自己的例子:“到学校教书必须上课,我现在还有一个习惯,到教室门口给自己说是我自己愿意上的,这样我才有精神。不然我教了30年,为了薪水才上课,那多累!从被动变成主动,就有了力量。”
关于对“人性本善”与“人性向善”的说法,傅教授指出,大家熟悉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是朱熹在注解《论语》时的一种错解。“我怎么会认同朱熹的观点呢?因为“孔子和孟子从来就没有提过人性本善。人性和本善是没有关系的,人性本善只是一种信仰,不能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理性的讨论。”傅佩荣说,儒家思想提倡的是“人性向善”,“向”代表人心内在的力量。由于肯定人性向善,孔子才会把自己的志向定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傅教授认为,儒家谈善,不离人与人的互动关系。在讲座中,他再次提到了自己何以致力于研究儒家的原因:《论语乡党》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件小事反映了孔子重人不重马的态度,意即再怎么贵重的资产(包括动物),都不能与人相提并论。这是标准的人文主义。基于此,全人教育必须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才教育,即成其可“用”;二是人格教育,即求其心“安”;三是人文教育,即当下自“化”。
聆听傅佩荣教授的讲座,常常会在不觉中就沉浸于其亲切如拉家常、温和理性、举重若轻的讲述里,总会有意犹未尽之感。似乎所有人生的、社会的、教育的问题,都能在他透彻、客观、全面、生动的阐释中找到答案。无论是之前观看光盘,还是在现场近距离聆听,皆如清风满怀,拂尽尘埃。
何也?
或许,正如傅教授所言,“真诚是一种生命内在力量的自然展现”,在傅教授以其“诚于中而形于外”所自然形成的“气场”中,唯有如沐春风般的享受。
这是一股在任何季节都会拂动心灵之树的春风,时时葱茏,生机无限。傅教授说,“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的方向”。在聆听中,在沉思中,我忽然悟到:原来,生命可以这样展开:以真诚为原点,以主动为动力,以向善为目标。从真诚的原点出发,我们行走的步履,必会多一些从容;有了主动的精神,有了对生命的一份觉解,我们的行程也必会多一份快乐;有了向善的目标,有了生命的方向,有了光,我们的内心必会多一份力量。
傅教授曾在多本书籍中提到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并认为这是《论语》中至为重要的一句话。讲座中再次听其提及,我忽然明白,当生命因为“闻道”而转向,当茧终于挣脱重重桎梏化为自由飞翔的蝴蝶,不正是生命因涅涅槃而绽放的至美之境吗?
(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 张桂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