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拥有即借用

(2011-12-27 16:55:02)
标签:

美国

借用

物质

心灵

《红楼梦》

鏂囧寲

分类: 哲学.人生

    在一次研讨会中,听到回教代表说明“人生借用观”,觉得颇有新意,不免时常存想。我们较为熟悉的比喻是“人生如梦”与“人生如旅”。以梦来说,重点放在过去发生的事,往事如烟,真幻难辨。以旅为例,则注意当下的经验,是过客而非归人,心中总觉怅然。

 

    那么,人生何以说是“借用”呢?先谈大的角色。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在活着的时候位居要津、左右苍生命运,但是死了之后,他们的“位子”照样有人承继,并且世界也未必变坏。“舍我其谁”一语虽有慑人气魄,但是“没有我,又如何?”太阳依旧上升,月亮依然柔美,贩夫走足照样在人间奔走吆喝。

 

    一九八○年秋冬之际,里根击败对手,入主白宫,共和党重新执政。当时我在耶鲁大学,校园中人大都属意民主党,竞选结束宣布的翌日,全校一片沉寂,有如世界末日。美国人的口头禅正是:“这不是世界末日!”可以用来互相安慰。现在,民主党夺回宝座,照样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美国会更好吗?天下治久必乱,乱久必治,"谁"来负责,未必有太大的影响。

 

    我提到美国,是因为想起耶鲁大学几间历史悠久的教室。历史既然悠久,学生代代相续,那么,我现在坐的这个“位子”曾有多少人坐过?七十年以前坐过的人,大概均已作古,七十年之后,今日在座的尚有谁能幸存?因此,我“拥有”这个位子,其实只是“借用”罢了!

 

    “拥有即是借用”,既然是借用,表示最后仍须归还,再辗转借用给别人。至于这个“别人”是否我能指定或安排,则大有问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一部《红楼梦》说出世间多少真相。到处可以盖红楼,但是几代之后谁在借用?收集古董字画、宝石美玉等稀世珍品时,不难联想到:多少人曾经拥有它们,现在落入我的手中,将来呢?难道“物质”的生命竟然比“人”的生命更持久?是的,如果“人仅仅是物质”,则人生注定是无谓的挣扎与无望的悲剧。但是,人仅仅是物质吗?

 

    当然不是,因为人还有心灵。但是,心灵的特色是需要培育滋养,并且,若不检择分辨,则易趋于随俗浮沉,其结果令人诧异,就是“比物质还不如”。以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役于物”、“心为形役”。心灵成为身体的仆役,要为身体的官能欲望去勾心斗角,整日追逐物质上的效益,以致成为物质的奴隶。这不是比物质还不如吗?那么,心灵需要什么正确的照顾呢?首先,要肯定心灵与物质相关而异类。没有物质,心灵无所附丽;但是,物质绝不能为心灵带来真正的满足。举一个较为浅显的例子。若无音乐,则心灵易受噪音干扰,常觉烦闷;但是必须同时明白两点:一、有了音乐,心灵未必可以安详;二、音乐本身的质量(如古典与现代),对于心灵愉悦并无决定性的影响。换言之,心灵需要物质,但是它的成长与快乐却不能依赖物质。

 

    以买书为例,我在美国的休闲活动就是“逛旧书店”。旧书店既便宜又有珍品,常使我满载而归。翻阅旧书时,常看到原来主人的签名,有时三易其主,现在到了我的手上。多少对眼睛念过这一页的这一行?现在我在念,将来只要这本书还存在,就会有别人去念。于是,我养成一种习惯,就是不在旧书上签名,现在连新书也不签名了。图书馆借来的书是不许签名的,因为不属自己所有,届时必须归还。我自己花钱买来的书,难道属我自己所有,不必归还,所以可以签名吗?从“人生借用观”的立场看来,恐怕答案是否定的。

 

    拥有即是借用,在借用期间我更能爱物、惜物,不愿在自己手上浪费太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纯真的心灵
后一篇:加法与减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