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被迫的,它是人生之中一连串抉择所形成的。小孩初次见到别人受伤,甚至看到小动物受伤,都会心生不忍,有时还洒下同情的泪。这种稚嫩可爱的心态,随着年龄与经验的增加,往往消失于无形。
如果小孩遭人虐待,不但心灵逐渐扭曲受伤,他还会转而攻击其它弱小无助的对象。邪恶由此迅速发展。但是,人类社会岂能没有竞争?竞争之中岂能没有成败得失?然后,哪一个人从小开始不是“心想而事不成”,带着数不清的伤痕与泪水,一步步成长的?
那么,如何算是正常心理?人间可能有“正常心理”这回事吗?这是令人困惑的难题。正常与平庸不同,平庸是以认命的态度随俗浮沉,久而久之,根本遗忘了自我的特色与理想。也许有人认为平庸未尝不好。问题再于:一旦平庸,就不再对于人间的不义及人生的挑战,有任何敏锐的感受与响应了。更危险的是,平庸往往还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事件的帮凶。一个老太太当街被抢劫,周围数十人旁观,有如看戏。一个小女孩落水,旁观者讨价还价,看看值不值得去救她。表面上,旁观者觉得“事不干己”,但是,一个社会的浇薄风气又岂能饶过任何一个人?
由此可知,正常心理是需要努力去维护,才能长久保存的。简单说来,正常与邪恶不同,它并不否认自己的不完美与罪恶感,进而愿意以负责的态度去面对。佛洛伊德(S.
Freud)指出:许多人因为罪恶感而去犯罪。这些人心中想着,既然自己不是无辜的,那么就落实罪恶吧!没有人是完美的,那么我又何必坚持理想?
正常的人面对罪恶感,因而更加警惕,不但不使此一“感觉”落实,反而要以它为一挑战,藉此积德行善。正常的人面对不完美,不但不沮丧,更不自暴自弃,反而要立志发挥潜力,朝向理想奋斗。如果分析正常心理,可得以下几点:
一、真诚。真诚是指表里如一,心中想的与说的做的一致。更重要的是“不自欺”,经常与自己对话,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愿意”做什么。唯有真诚,才能认清分寸,不做非分的妄想,也不寻找恶行的借口。
二、谦虚。谦虚并非故作姿态,更不是为了博取名声。谦虚是指明白自己的界线,并且尊重别人的界线。成熟的麦子总是低垂着头,一个人越是了解事理,就越知道自己的限度。天下没有任何人是不可取代的,也没有任何事是非做不可的。
三、开放。正常的人不会排斥一切的可能性。黑格尔说,凡实在的都是合理的,凡合理的都是实在的。因此,只要是真正存在的事件,都有其所以存在的理由与条件。我们与其拒绝或否定它,不如试图理解。理解之后,再衡量自己能否接受及欣赏。若是不能,则不妨保持距离。正常心理并非来者不拒,而是肯定自己的价值观,同时可以包容其它的判断标准。
由于真诚,心灵永远不会冷漠,亦即不会坐视邪恶的暴行。由于谦虚,心灵在判断邪恶时,总是保守些,不会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要以一己之力与邪恶对抗;对付邪恶的方法,并非正面反击,而是凭借智慧与爱心。我们在判断别人时,不可忘记自己也该接受同样的标准。然后,由于开放,心灵对未来充满信心。过去的一切已经无可改变,但是可以做为教训及参考。未来的一切虽然不是我可以完全掌握,但是至少我可以尽一分心力。
正常心理首先要求“自我净化”,在净化中感受更成全的人格。邪恶与正常只是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正常的人在承受痛苦时,不断成长。邪恶的人避开痛苦,也失去了成长、成全、快乐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