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尊品》杂志采访
(2011-03-19 13:56:12)
标签:
周润发湖南《易经》《论语》孔子杂谈 |
分类: 讲演录 |
湖南《尊品》杂志记者稂娟采访:
1、您是否观看了周润发演的电影《孔子》,跟您所了解的孔子是否有偏差?您曾说过:“我以前念《论语》,常常觉得自卑,因为一打开《论语》一看呢,好像里面只有两种人,一种叫君子,一种叫小人,我再一看他的描写,发现自己就是小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傅: 周润发演的“孔子”电影,拍得不错,演员也都很卖力。由于孔子是历史人物,更是一位思想家,所以难以把握其神韵。有关戏剧方面,非我所能置喙,但在思想上有可商榷之处。譬如,电影中两度让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显然具有贬意,此语忽略了孔子在智慧方面的灵活性,亦即孔子宣称之“无可无不可”,他没有要怎么做,也没有不要怎么做,而完全依时机与情况而作合乎道义的事。
其次,谈到我年轻时读《论语》,因见“君子、小人”的二分法,而警惕自己是小人。那是因为:君子是有德行者或有位者,念念不忘修德上进;小人是平凡百姓,所想到的是利益,是恩惠,只考虑到自己的需求。我年轻时是平凡人,一见孔子描写小人,如“小人同而不和”,“小人骄而不泰”,“小人长戚戚”,不免暗自心惊。
2、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患得又患失,但是作为企业管理者,必须周而复始地考虑周全,有时甚至该居安思危,孔子的这句话在这里该如何解释呢?
傅:企业管理者的周全考虑与居安思危,并非孔子所谓的“小人长戚戚”。以孔子为例,他虽然说“仁者不忧”,但他也说自己有四大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所忧的是德行不长进,他所患的是日常生活上的顺逆。因此作为企业家,周全考虑是负责的表现,居安思危更是正确的态度。这两点并非“小人长戚戚”。
其次,要做到“君子坦荡荡”,焦点必须放在德行的修练上。由于重视德行而不在意一时的成败,但求心安而尽其在我,真诚待人又能以道义处世,就可以做到“坦荡荡”了。儒家肯定人性向善,所以行善符合人性的要求,也因而会带来内心的悦乐。
3、中国人一有钱就会把孩子送到国外,您也曾经留学国外,留学国外真的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好方式吗?这样会不会让西方文化孩子们越来越崇拜西方文化,而渐渐遗忘博大精深的国学?
傅:有钱之后送孩子出国,好不好呢?由于每人情况不同,只能作个大概的评述。父母爱护子女,想办法让子女过幸福的日子,这是人情之常。但是孩子太小就出国,很可能两边失落,既不懂中国文化,也无法深入理解西方文化。以欧美来说,较重视个人独立自主的思考,因而较容易培养个性,发挥创意。但是,相对的,社会规范力量较弱,也较容易让人迷失,甚至堕落。
我的浅见是:每个人都应该先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到某种程度,肯定一套价值观,做为立身处世的基础。这时至少是高中毕业,最好是大学毕业,然后再出国念书,将更能取精用宏,产生国际视野,所谓“立足中国,放眼天下”。若是太早出国,即使生活无虞,心理上可能变成无根浮萍,痛苦不足为外人道。
4、您曾说过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只要孩子没有变坏,那就是父母教育的成功了。如此说来,您不太赞成父母“望子成龙”的想法?那么,您觉得将孩子送到高价幼儿园有必要吗?
傅:父母教育的成功,在于“孩子没有变坏”。我说这话是因为太多父母把“成功”放在有形可见的功课成绩与事业成就上,而忽略了人间竞争法则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长江后浪推前浪”,这种成功很难不流于苦涩的结果。至于孩子没有变坏,则是注重德行培育。教育孩子要把握三点,就是让孩子具备“自信、负责、敬意”。自信是相信自己良知清明,不会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如此常保内心的平静与愉悦。负责是与人往来,在言行上值得别人的信赖尊重,将来在社会上可以承担自己的角色的要求。至于敬意,则是对于“天地、圣贤、鬼神、祖先”都要心存敬畏,如此可以收敛言行,安于自己的生命处境。
父母“望子成龙”是自然的愿望,但是首先要清楚界定所谓的“龙”是指什么?若只看外在成就,则这种愿望难免虚浮、空洞而易幻灭。若是了解人性,则“龙”是指能够修养自己成为君子。人人皆可成为君子,这正是儒家的基本立场。
5、最近电视台都开办相亲节目,将相亲作为展示和表演搬上屏幕,您赞成这种做法吗?
傅:电视台“相亲”节目,有其存在条件,但此风气如何?古代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亲,近代则由自由恋爱而结婚。各有其时代与社会背景。今日的相亲节目有何盲点呢?二人结婚的理想目标是使双方的“身、心、灵”皆可契合。相亲节目往往侧重“身”,由外表长相来判断;对于“心”,也由于对话沟通而有初步印象;但实在不可能抵达“灵”的层次。所谓“灵”,是指二人的信仰、价值观与人生目标而言。于是,我们看到节目中反映了流俗观念,如“只要宝马,不要单车”,感情好坏则无所谓。这样的婚姻恐怕不易维系。
不过,婚姻之事是当事人一生的功课,其间涉及感情的变化,实非外人所能置喙。电视节目不可能脱离娱乐性质,让观众在大开眼界、品头论足之余,若是还能有一点教育效果,则足以喜出望外。
6、继博客之后,微博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与沟通方式。有人觉得这种简短的写作方式让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深度思考,偏向浅浅阅读,是一种危险信号。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傅:微薄的简短写作方式正在流行,大家也不太愿意作深度思考,这是危险信号吗?它其实反映了现代人的心态:以数量取代质量,以广度取代深度,藉由大量关心各种琐事而忽略真正重大的人生问题。“我们在信息中失落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中失落的智能,到哪里去了?”这是诗人艾略特(T﹒S﹒Eliot)的呼唤。人在年轻时或许以为信息代表了一切,但是人终究要成长,必须具备某种专门知识以承担社会责任。然后呢?遇到生命重大关卡时,也会企盼得到某种智慧的启迪。因此,在享受微薄的大量信息之际,偶尔思考一下有关知识与智能的意义,或者因而更加期待知识与智能的引介,说不定也是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7、《易经》告诉我们领导者需要具备三种能力:德行、能力和智慧。后两点好理解,但是德行该如何判断?道德高尚是一个概念吗?此外,在智慧这方面,请您给我们具体说说领导的处事智慧。
傅:《易经》所说的“德行”,在领导者身上的表现是什么?简单说来,德行是“德存乎内,行发于外”,亦即真诚对别人行善。一方面,领导者的善行会引发“上行下效”的作用,使社会风气趋于淳厚;另一方面,百姓真正受到恩惠,大家心意相通,社会向心力更强,然后文化也将朝向精神层次发展。以《易经》为例,六十四卦中,“谦卦”是六爻非吉则利的。它的启示是:领导者以平等心谦虚待人,谁曰不善?再就处世智慧来说,儒家建议两点:真诚待人与关怀社会。道家建议两点:慈爱包容与服务大众。这些是领导者的处事智慧。如果做到以上四点,就是好领导。不过,这些并非教条,而是需要经过“好学、深思、力行”三个阶段的努力,才可产生定见与决心,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即使遭遇困难也能甘之如饴。
8、现在的年轻人比较相信星座。星座与易经有相似,星座学说是否值得我们借鉴?
傅:年轻人喜谈星座,不过星座与易经实不相似。星座依一个人出生的日子而决定,每个星座都有大约五亿人,那么,这些同星座的人的命运相近或相同吗?以出生之时间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遭遇,那么人的主体性何在?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可言?
易经有义理与象数两部分。象数即可用来占卦。占卦有三原则:不诚不占,不易不占,不疑不占。所占之事在原则上以“眼前所要作的抉择”为主,太遥远或不切实际的皆不必占,因为“易”即是变化。谈变化,即是要你一方面掌握变化的趋势与契机,另一方面不必幻想太远、太大的目标。易经占卦之可信,在于解卦所用的卦辞与爻辞是白纸黑字所写的文本,它有三千多年历史。关键是“占卦容易解卦难”,所以学习易经,了解文本,目的是为了提升解卦时的精准程度。我所说的是原始的易经占卦,并非后来衍生之各种算命方法。易经的焦点后还是回归于个人的修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