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师的人生观
(2008-11-01 23:26:11)
标签:
基督宗教语词人生观神明宇宙杂谈 |
方先生对人性的看法非常明确,就是「神性本质贯注于人性中」。人作为「万物之灵」,并不是一句形容词,而是真正「拥有了神性本质」。在这张图表的右边,写着:人的位格不断向上提升。所谓「位格」,是就人有「知、情、意」而言,可以思考、感受及意愿,亦即自由选择人生的方向。这种位格的「自由」,并非可以任意妄为,而是必须符合人性内在的「神性本质」的要求。
前文提及辜鸿铭先生所理解的孔子之「仁」,说那是「上天给人的神秘礼物」。方先生以「神性本质」来说明,可谓异曲同工。在传统基督宗教,会说那是人心中所有的「神的肖像」;在佛教,则会说那是人心中的「佛性」。因此方先生的观点也反映了同样高度的智慧。
「人生如旅」,旅行的方向当然是往上的。要从「自然人」走向「凌越自然之上的人」。所谓自然人,对照世界的自然层次,分别表现为:劳动人、创作人与理智人。这些描写「人」的语词,都是拉丁文合成的,所以意思较为复杂。譬如:劳动人是指人在原始社会,必须努力工作才可维持温饱。创作人是指人发挥巧思,藉由改造及制作工具,来改善生活需求。到了理智人,才算是人类学上所谓的真正的人,可以运用思维逻辑,合乎「人是理性的动物」的标准。但是,这一切都还是属于下层的「自然人」的范围。
越往上走,人的位格就越是鲜明。所谓符号人,是说人可以使用符号或象征,启发内心审美的情绪,由此不再受困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中。接着出现的是诚意人,亦即以真诚态度活在世间,展现道德生活的自主性与崇高性。人在审美的同时,还有行善的动力,藉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世间成为美善的领域。
不过,美与善的本身,毕竟还有提升的余地,也就是要由主客对立走向主客合一,要由相对价值走向绝对价值,要由有我走向无我、超我、大我。这时上场的是宗教人,亦即打通生死界线、求得解脱的意境。方先生将宗教人置于六个阶段的最上层,正是具体实现「神性本质」的明确方案。人在面对宇宙时,觉察宇宙中充满了「生生之德」,于是要协助万物「回到原始根源」;那么,人在面对自己时,该怎么做?此时必须「对神明作专注冥想」,然后再往上跃升到「高贵人」的层次。
所谓「高贵人」,应该是易传所谓的「大人」,他可以「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或者是孟子所谓的「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所描述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也属于同一类的体验。由此可知,方先生确实继承了中国哲学的传统,如易经、儒家与道家。
让人惊讶的是,从高贵人还可以往上发展,抵达神明。在此,神明是指「真而又真的真实」,亦即我们所谓的「究竟真实」。方先生认为人生是一趟旅行,目的是要在旅途中修练自己,排除偏差的欲望与自私的念头,让自己与宇宙契合,产生普遍同情的心态,助成万物的安顿。最后,在整张图表的最高处,是「神秘莫测的神」,意思是「玄之又玄的奥秘」。这两个语词是西方密契主义者所珍爱的,也是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语所指涉的。简单两个语词,就显示了方先生综合中西智慧的功力。
既然谈到人性,就不能回避「为何有些人逆向而行,言行表现有如恶魔?」这样的问题。同理,在方先生所绘制的蓝图中,似乎没有「邪恶」存在的余地。基督宗教承认人有「原罪」,佛教承认人有「无明」,但是方先生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太着墨。由此看来,他似乎有些乐观了。这个题材也值得我们再作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