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哲学.人生 |
灵性修养的另一效用,是帮助人把命运转化为使命。什么是命运呢?有生之物必有命定的条件,在人身上则称为命运。譬如,一个人生在什么家庭,长在什么环境,处于什么时代,以及他从天赋资质到早期生活的经验,大都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这些都可以视之为命运。
按常理而言,命运犹如锁链,它对一个人的捆缚程度,会随着他的心智逐渐成长而降低。譬如,我如果相信星座的指令,那么我越明白星座的规律,我就越能主动而有意识地,反其道而行,由此挣脱星座的安排或控制。人对待命运也是一样。遗憾的是,许多人明明知道命运的陷阱,却还是一步步越陷越深,最后只能怨叹造化弄人。西哲有所谓“人的性格即是他的命运”之说,但是有多少人能改造自己的性格呢?
现在,灵性修养凭什么转化命运?所凭的还是对身心处境的超越能力。所谓命运,常以个人自我为核心,评估利弊得失与吉凶祸福。此时的自我又以身(连带各种有形的成就)与心(包括知情意的欲求对象)为其主体。于是,命运常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比较竞争之下,形成可怕的枷锁。如果寻求灵性修养,则命运将成为每个人往上提升的垫脚石,亦即可以化被动的命运为主动的使命。
所谓使命,还须分辨三种型态:一是群体所赋予的,如民意所选出的代表与首长。这种使命是相对于群体的需要的,“时势造英雄”大概即是此意;但是在民主时代,“民意如流水”,也将使这种使命在一段时日之后落空,而当事人又回到命运的旧途上。二是个人所规划的,亦即个人审度时势,立志要完成某一任务,然后念兹在兹,全力以赴,显示主动的生活态度。这即是一般所谓的追求自我实现。但是,通常同一个社会里的人所定的目标都大同小异,以致少数人达成愿望时,将使多数人的希望落空。三是个人自觉有了使命,但其来源既非群体也非自我,而是为了更高的理由,譬如孔子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即是此意。这种使命不受身、心所限,而是指向灵的层次。只有灵性修养,才有可能使一个人不论从事任何活动,也不论其具体遭遇如何,更不论其是否完成既定目标,皆可以活在充满使命感的氛围中。
史学 家钱穆先生曾为一群士兵演讲。他说,一个士兵站岗时,如果全神贯注、尽忠职守,连上将来做也无法做得比他更好,那么他就是“小兵的圣人”,也是“圣人的小兵”。钱先生所谓的“圣人”是指完美的人格典型。他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现实角色(命运)是小兵,而他的努力目标(使命)却依然可以是圣人。重要的不是你做“什么”事,而是你“如何”(以什么态度)做这件事。因为“什么事”是由外在条件决定的,而“如何做”则是自己可以决定的。凡是自己在决定的事,都必然对自己的性格造成影响。因此,一个经常主动行善的人,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真正的善人,不但气质改变了,连整个人的生活态度都会随之转化。
孔子谈论如何识人时,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意思是: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要认识一个人,当然要先了解他“现在与过去”的状况,但是最关键之处是:“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换言之,要辨明他的志向何在,他身为一个人的使命感是什么。如果他胸无大志,或者人生目标只是追求荣华富贵,那么其余一切就不必多谈了,因为他将注定局限于个人命运的狭隘天地中。
人本心理学家马思洛以“自我实现”之说而驰名于世,但是他在临终前所认真探索的却是更进一步的“自我超越”。自我之实现与超越,两者合而观之,正是要以灵性修养来提升自我个体的限制与成就,由此登上身为一个人的最高层次,亦即成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