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阅读美国斯托克博士(G.Stock)所著《问题手册》,见其中所列二百多个问题,颇能反映现代人的难局;有的不易回答,有的私藏心底,有的刻意遗忘,但是或早或晚都会逼现在我们眼前。与其临时措手不及,不如先行细细咀嚼。我特地从其中选出一百则问题,然后加上自己的省思,以供读者诸君参考。希望这些问题能使我们更诚恳深入地面对生命的奥秘。
面对一百则人生问题,我自己如何回答?这是五年前我着手编写“人生问卷”时的考虑。书成之后,引起广泛的注意。许多上班族的朋友在办公室互相询问这些问题,借此作为谈话及沟通的题材;有些大专院校的老师把这些问题当成讲义,让学生在假期中思索反省。于是,在各种演讲场合,我曾被人介绍为“《人生问卷》的作者”,好像这本书成了我的代表作。
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只是表示自己喜欢思考,愿意与问题一起生活,再由问题中受益;如此并不表示自己没有问题。我的哲学信念之一是:人是问题制造者,因此同时要学习成为问题解决者。人生的奥秘,就是在问题之制造与解决过程中,不断成长又不断消耗。成长即是消耗,两者同步前进;人生能否成功,就看成长的速度是否超过消耗的速度。
喜欢说话。
我真正喜欢的是思考,对于任何事情,总要想个道理出来。加以所学的是哲学,碰触的都是比较根本的问题,从语言与逻辑的正确使用,到宇宙结构的可能解释、上帝是否存在、人生有无意义等。这些问题少有定论,但是若不自行思考,则终究只能浮光掠影,人云亦云。
思考使我知道各种答案的理由,进而酝酿自己的见解。我的见解即使与别人的相同或相似,也是经过自己反省、自己整理、自己肯定的结果。我所说的,都是我相信的,并且我所说的,也都是我努力在实践的。
“话不投机半句多”是我奉行的格言,因此,我虽然喜欢说话,与别人分享我的心得,但是遇到一些社交场合,多说无益时,照样可以保持缄默。
事实上,懂得如何倾听的人,才懂得如何说话。其中秘诀在于“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说话时,若能忘了是我在说,而能正确流露人我共同的心声,那才是高明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