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论语》的九处译法辩证

(2007-08-16 14:02:46)
标签:

人文/历史

我的《解读论语》(上海三联书店)一书虽然博采众说,但是仍有少数特别的译法需要稍加说明,如:

  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篇第七》)。“自行束脩以上是指“从十五岁以上的人。理由是:(一)古人说话的语法“自……以上”皆指从(几岁)以上的人”,如《周礼·秋官司寇》的“自生齿(一岁)以上,皆录于版。(二)“行束脩是指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大学所行的礼。“束脩原指干肉,后来用以代表十五岁的男子,东汉郑玄已有此说,见《后汉书·延笃传》的李贤注所引。(三)《论语》中并无孔子收学费或束脩的记载,但是却提及童子见”、有鄙夫问于我”以及孺悲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可知孔子所在乎只是如何有效教导别人而不是学费。

二、六十而〔耳〕顺”(《为政篇第二》)。这是孔子自述生平的一个阶段,另外五个阶段都以单一动词描述,如学,立,不惑,知,不逾”,似乎不宜在此多出一个耳”字;并且其他各阶段都有《论语》的资料可以互证,唯独耳顺”令人费解。其次,孔子说君子知天命”之后,就会畏天命”,畏天命的表现不是顺天命”吗?否则他在六十岁前后为何要周游列国,在别人看来是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同时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两次面临杀身之祸时,他都毫不迟疑地诉诸于天”?此外,敦煌石经的版本是六十如顺”,没有耳”字;当代学者主张耳”为衍文者,考据学者有陈铁凡、于省吾、程石泉,思想界则有冯友兰、沈有鼎、唐君毅等。反观历代对耳顺”的批注,则无不牵强。

三、思无邪”(《为政篇第二》)。这是孔子概括谈诗所引的一句话,原文是描述马向前直行的样子。思”是语首助词,无意义;无邪”则是指直而不曲,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全都出于真情”。孔子所揭示的仁”字,就是要人由真诚的自觉,进而感通人我关系,体认人性向善”的自发力量。由真”到善”,是孔子立论的枢纽。此处论诗,有其深意。

  四、可也,简”(《雍也篇第六》)。在此,可”是子桑伯子的名字,而不是指可以”,否则仲弓随后的评论是针对子桑伯子其人(简),还是针对孔子的判断(可)呢?显然是针对简”。

   五、因不失其亲”(《学而篇第一》)。因”与恩”通,亲”与爱”通;意为: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如此,则全句三段话可以完全对应。

  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篇第二》)。意思是:批判不同学说,难免会有后遗症,造成争论不休的祸害。孔子是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何必互相批判?

  七、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篇第三》)。这句话是祭如不祭”连读,否则不易呼应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先说受祭者(鬼神)之如在,再看祭祀者之如不祭,就知道孔子何以不赞成了。

  八、无友不如己者”(《学而篇第一》)。意思是: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来往。如果解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试问在事实上如何分辨又如何进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是交友?

  九、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篇第十二》)。意思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克己复礼”不能分两段来解,否则己与礼对立,人性不是偏向恶的一面吗?至于以人生正途”解说仁”,则是贯穿本书的基本观点。孔子的仁”字揭示了人性的真相,亦即人性在人生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展现其力量,使人由真诚而自觉其向善”;顺此力量前进,走上人生正途时,则须择善固执”(《中庸》以此为人之道”,确有所本);至于人生最高境界,则是止于至善”了。一个仁”字彰显了人之性(向善),人之道(择善),人之成(至善)”;不仅如此,仁”字从人从二”,不离人我相与的关系,而善”的定义则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关于《论语》的九处译法辩证

1、山东曲阜之行

关于《论语》的九处译法辩证

2、子贡庐墓处

关于《论语》的九处译法辩证

3、孔子墓

 关于《论语》的九处译法辩证

4、孔子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