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我的《解读论语》(上海三联书店)一书虽然博采众说,但是仍有少数特别的译法需要稍加说明,如:
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篇第七》)。“自行束脩以上”是指“从十五岁以上的人”。理由是:(一)古人说话的语法“自……以上”皆指“从(几岁)以上的人”,如《周礼·秋官司寇》的“自生齿(一岁)以上,皆录于版”。(二)“行束脩”是指古代男子十五岁入大学所行的礼。“束脩”原指干肉,后来用以代表十五岁的男子,东汉郑玄已有此说,见《后汉书·延笃传》的李贤注所引。(三)《论语》中并无孔子收学费或束脩的记载,但是却提及“童子见”、“有鄙夫问于我”以及“孺悲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可知孔子所在乎只是如何有效教导别人而不是学费。
二、“六十而〔耳〕顺”(《为政篇第二》)。这是孔子自述生平的一个阶段,另外五个阶段都以单一动词描述,如“学,立,不惑,知,不逾”,似乎不宜在此多出一个“耳”字;并且其他各阶段都有《论语》的资料可以互证,唯独“耳顺”令人费解。其次,孔子说君子“知天命”之后,就会“畏天命”,畏天命的表现不是“顺天命”吗?否则他在六十岁前后为何要周游列国,在别人看来是“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同时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并且两次面临杀身之祸时,他都毫不迟疑地诉诸于“天”?此外,敦煌石经的版本是“六十如顺”,没有“耳”字;当代学者主张“耳”为衍文者,考据学者有陈铁凡、于省吾、程石泉,思想界则有冯友兰、沈有鼎、唐君毅等。反观历代对“耳顺”的批注,则无不牵强。
三、“思无邪”(《为政篇第二》)。这是孔子概括谈诗所引的一句话,原文是描述马向前直行的样子。“思”是语首助词,无意义;“无邪”则是指直而不曲,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全都出于真情”。孔子所揭示的“仁”字,就是要人由真诚的自觉,进而感通人我关系,体认“人性向善”的自发力量。由“真”到“善”,是孔子立论的枢纽。此处论诗,有其深意。
四、“可也,简”(《雍也篇第六》)。在此,“可”是子桑伯子的名字,而不是指“可以”,否则仲弓随后的评论是针对子桑伯子其人(简),还是针对孔子的判断(可)呢?显然是针对“简”。
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篇第二》)。意思是:批判不同学说,难免会有后遗症,造成争论不休的祸害。孔子是主张“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何必互相批判?
七、“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篇第三》)。这句话是“祭如不祭”连读,否则不易呼应“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先说受祭者(鬼神)之如在,再看祭祀者之如不祭,就知道孔子何以不赞成了。
八、“无友不如己者”(《学而篇第一》)。意思是: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来往。如果解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试问在事实上如何分辨又如何进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是交友?
九、“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篇第十二》)。意思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克己复礼”不能分两段来解,否则己与礼对立,人性不是偏向恶的一面吗?至于以“人生正途”解说“仁”,则是贯穿本书的基本观点。孔子的“仁”字揭示了人性的真相,亦即人性在人生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展现其力量,使人由真诚而自觉其“向善”;顺此力量前进,走上人生正途时,则须“择善固执”(《中庸》以此为“人之道”,确有所本);至于人生最高境界,则是止于“至善”了。一个“仁”字彰显了“人之性(向善),人之道(择善),人之成(至善)”;不仅如此,“仁”字“从人从二”,不离人我相与的关系,而“善”的定义则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1、山东曲阜之行
2、子贡庐墓处
3、孔子墓
4、孔子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