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外过节谈教育

(2007-07-03 09:48:04)

海外过节谈教育


  1988年春节期间,我在荷兰参加了两次聚会。一次是代表处主办的,另一次是台湾乡亲联谊会主办的。过节欢庆的气氛在会场中十分浓厚,尤其是大家齐聚一堂的归属感,在与异域山河的对照下,更显得温馨可贵。大家一面用餐一面欣赏表演节目,而高潮则出现在猜谜与摸彩上。猜谜大概是我国文化的特色,把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事迹、笑话,以及语言文字联系成一个有机体,看谁能充分发挥联想力,使脑筋急转弯,灵光一闪猜出谜底。

  我记得上一次参加猜谜是在1981年的耶鲁大学同学会的春节聚餐上。当时我特地约了在台大哲学研究所念到硕士,然后与我同时进耶鲁念博士的美国同学高泽民一起参与聚会。猜谜时,有一题悬挂了很久,没有人想得出答案,而最后居然是高泽民答对了。谜题是:“从左边看,三百二十三;从右边看,也是三百二十三。打一字。”谜底是什么?是“非”。左右皆是三,只有中间的二成了直排。他答对之后,获得全场热烈掌声。美国人能猜出这个字,大概不能说因为他们写中文字歪歪斜斜,所以碰巧把三百二十三写成了非吧?

  这一次在荷兰参加猜谜时,其中有一题的答案很久才揭晓。题目是:“大哥参政。打一文具名。”而谜底是“立可白”。揭晓之后,会场笑成一团。有些朋友不太清楚台湾的社会状况,还一再要求主持人说明理由。事后,莱顿大学汉学院的梁教授认为:所有谜题中,以这一题最见创意。

  创意固然可取,但是背后却有让人忧虑的社会现象。这些不良现象是怎么形成的?许多朋友毫不犹豫就把责任推到教育上。我们统计移民的资料时,不难发现,“子女教育”这项因素常常名列前茅。一位家长表示:她从小念书表现很好,直到小学五年级都担任班长;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对她说话,她没有很注意听,忽然就挨了老师的一巴掌。她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为什么挨打。她说:“许多人都与我一样,记得自己在学校挨了打,但是记不得是为了什么理由。”她后来成了家,让自己的小孩去念森林小学,结果还是无法适应整个教育体制,只好移民荷兰。现在小孩也长大了,一切都还正常。如果询问移民家庭的小孩是否都能顺利成长,则答案也不见得乐观。我到荷兰半年,就听说两件华人青少年自杀的个案。自杀是否与对文化资源的珍惜与品味有关的原因不得而知,据说这一次是与亲子沟通有关。青少年处在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家里家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父母的观念与个人的志趣之间如果有严重的落差,那么试问要如何自处?

  如果把文化与教育连起来看,今天要考虑的就不应只是“如何加强文化教育”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文化全面融于教育中”的问题。譬如,古代的经典与学说如何能在今天的实际生活中产生作用?如果我们同意在生活中不能没有思想与评价的因素,那么就必须自问:我们目前所有的思想内容与评价标准是什么?若是外来的,未必不好;若是中国的,也未必都好。不过,如果没有机会了解与欣赏自己传统的文化,毕竟是很可惜的事。我在海外所认识的华人,以各种方式肯定了我的上述观察。

  这是不是由距离所造成的美感?在海外才思念传统文化,回到岛内就不必如此?或者,我们确实可以由海外华人的经验中,学会一件事,就是:如果在年轻时多学习一些传统文化,将来不管在岛内还是海外,自己到了中年时,就会深刻体认这种文化的涵义,进而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上站稳脚跟,勇敢而快乐地迎向生活中的一切挑战。文化的力量值得我们珍惜,文化的资源也等待我们去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