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流行文化中的讯息
根据一项调查,在20世纪末席卷台湾流行文化的三大热潮是:来自日本的凯蒂猫(HelloKitty)、美女写真集与金庸小说。所谓热潮,主要是由商品热卖与炒作所形成的,于是乎媒体所见、闲谈所及,到处是这三样东西。这其中或许有值得我们省思的题材。
首先,我们对流行文化并无偏见,因为任何时代的任何社会,除了政治与教育所倡导的主流文化之外,民间总是会有自行蔓延的各种次文化。对众多百姓而言,这样的流行文化,其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的“博弈”游戏,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换言之,今日已进入休闲时代,而休闲也是需要学习的;在尚未步上正常轨道之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情况必定越来越多。这时应该怎么办?孔子的建议是:与其无所用心,对什么都不明白也不在乎,不如花些脑筋去做些下棋的休闲活动。引申来说,博弈所代表的就是今日的流行文化:大家一起来“比赛”追逐时髦。
那么,对于流行的三项产品,我们要如何解读其中的含意?又要如何由较为完整的格局去省思其中的困境与化解之道?以下分别论述之。
在台湾以大众品味而言,日本的东洋风似乎压倒了欧美的西洋风。这一点从日本漫画占有台湾漫画百分之八十的市场,可以想见一斑。“凯蒂猫”是个有趣的例子,她有英文名字而名字本身就有“可爱小猫”的意思。它在日本崛起之后,很快就引发了一场“可爱革命”,从玩具市场的娃娃造型,到成年女子的清纯装扮,全部向乖巧可人看齐。于是乎,大家所欣赏的不再是美丽,因为美丽太过于浓艳;也不再是智慧,因为智慧带来压迫感;甚至不再是能力超群的女强人了。
凯蒂猫受到热爱,正是因为可爱与内在美无关,而是由造型所决定的。那么,造型的设计者与评价者是谁呢?是日本社会长期以来的两性关系所塑造的观念。随着工商业社会的脚步,职场竞争的性别差异已经趋于模糊,但是女性在潜意识中又渴望受到保护与照顾。如何达成这个心愿?办法是使自己变得可爱,凯蒂猫乃应运而红。凯蒂猫本身很可爱;拥有凯蒂猫的玩具与饰品的人也随之增添了几分可爱;推而至于一切可爱的产品也得到大家的青睐了。
其次,美女写真集的制作,主要局限于少女,不过,读者群却不在此限。“写真集”虽然名为写真,但是让人觉得反讽的是,拍出来的经过处理的照片却未必可以存真。天下怎么会有这么多美女?就许多人都肯定自己具备美的自信而言,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成为可供贩卖的商品,放在街头书店让人品头论足,就全然与这种自信无关了。
写真集所反映的心理,是希望保存自己的美,而这种美又完全由形体所决定。既然人的形体无法避免日渐衰老的命运,那么只有秉持“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原则,利用摄影科技的进步,尽量捕捉青春时期的刹那美感了。至于写真集的读者群,则又是另一番想法。他们可以公然满足偷窥欲,就像数百万人上网阅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案一样,自己处在安全的环境,然后看着别人袒裼裸裎。这种心态未必是邪恶的,但是至少不太健康。如果写真集的美感受到大家肯定,那么女性的物化与商品化趋势就更令人忧心了。我们多年来在两性教育方面所作的努力,正面临强劲的挑战。
至于金庸小说的流行,则是完全本土化的表现。金氏的武侠小说在当代自成一种文类,不仅阅读者众多,而且不乏高级知识分子为之喝彩,甚至以研究的角度去看待它,并在1999年召开了国际学术会议。一时之间,金庸小说不但雅俗共赏,而且纵横于市井与学府之间,简直就像庄子笔下的庖丁,在顺利解牛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庄子·养生》)。
分析此一现象,可以归因于人心对公平正义的向往。金庸所塑造的武侠世界,其特色是人物黑白分明而性格容貌或有些矛盾;故事情节中,总是免不了中原的山川景观与历史文化的背景,因此大家很容易在小说中找到社会现实的写影,以及人间的爱恨情仇,进而产生对无奈命运与造化弄人的感叹。不过,不论犹如何复杂离奇的过程,结局总是可以保证的,亦即:善恶到头终有报,正义必有伸张之日。处于今日社会,个人借由资讯的大幅扩展而直接面对整个世界时,根本连事实上的善恶都无法分清,又怎么谈得上要求善恶都有报应呢?眼见任何一件新闻都可以演变为“八卦”,而当事人各执一词的结果是是非模糊,又怎能期望绝对公平的报应呢?
因此,我们如果以“人心要求正义”来解读金庸小说的流行,大体是正确可信的。但是,问题在于:小说所提供的安慰固然使人暂时释怀,而终究不能解决社会上真正的不义现象。如果因而不能设法在制度上与观念上改善现状,转而寄望于像“包青天”之类的传奇人物来主持正义,那么其后果将是值得担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