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地久」,意即天延续着,地持久着。 「长」代表一直延续下去,是指时间上的;「天长地久」是相对于万物的生灭变化而言。天地有如容器,万物在其间活动,相对于万物,天地是不变的。天永远是宽广覆盖一切,但是天地本身却不是永恒的。《老子》第二十三章就说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 乎?」风雨从哪里来?经由天地而来的,天地造成的不能持久,大风不会吹整个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下一整天。
「天地尚不能久」与「天长地久」并不矛盾,因为真正永恒的只有「道」,这是一个逻辑的问题。不能有两个永恒,永恒的是「道」,天地就不可能永恒,「天长地久」 是相对于万物变化,但是对「道」来说,天地还是在变化之中。一座高山,比起丘陵算是很高,比起更高的山还是矮的,而最高的只有「道」,这是特别要加以说明的。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意即天地能够延续而持久的缘故,是因为它们不求自己的生存,所以能够持续生存下去。换句话说,天地从来没想到要大一点、久一点,就只是这样存在着。万物一直在生长,但天地本身「不自生」,亦即天地不为自己的生存打算,而让万物自行生灭,结果天地反而不受变化所困,可以长久生存下去。
有生就有灭,拼命为自己求取发展,总有停下来的时候,老子在此告诫我们:不论如何得意,在将来一定会慢慢收敛变无,了解天地的变化,有发展就会有收敛,有得意就会有失意,理解这个道理,心里就会平静,情绪就不会有太大的起伏。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意即因此之故,圣人退居众人之后,结果反而站在众人之前。没有人知道路,圣人只好到前面带路。「外其身而身存」,意即不在意自己的生命,结果反而保全了生命。换句话说,太注意保全生命反而适得其反。有些人过分讲究保养,反而对身体不好,变得不自然;不在意身体的保养,而是按照原本的生物规律去活动,这样反而是最自然的。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即不正是由于他没有私心吗?这样反而达成了他的私心。 「故能成其私」,并非指圣人先有私心,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但在别人看来,他好像达成了私心。圣人的「无私」表现在退让不争、忘我随顺上,从结果看起来却是十分积极的。在此,「成其私」不是无私所要达成的目的,而是无私的自然结果,不要把目的和结果混为一谈。本来不在乎自己,结果不在乎反而得到了保存,达 成了目标。从老子讲的圣人的做法,就可以学到一些做人处事的方法。
由上观之,圣人是悟道之人,为何要效法天地呢? 理由有二:第一,圣人是人间的统治者,面对的是百姓,他可以取天地跟万物的模拟关系作为自己的示范。「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亦即圣人在效法天地。第 二,「道」是无形无象的,不像天地一样可以观察取法;天地不等于「道」,但是却源自「道」,而且没有经过人为的污染,可以给圣人很多启示。老子之所以不学万物,是因为他知道,万物经过人的手,作用一定被扭曲。譬如,参观一座花园,要从花园里面看看有什么道理可以学,这些花开得整齐艳丽,颜色配合得正好,却都是人为的设计安排,有什么好学的呢?
《老子》是以智慧觉悟最深刻的因果关系,而非提供处事的手段或谋略。此外,这些语句的主词是圣人,代表圣人的体验。我们对于类似的说法,可以忖思与效法,但未必可以搬来就用,更不必期望立即达到同样的效果。我们要学老子懂得如何利用,而非生搬硬套。老子时代受教育的人民很少,一般百姓所学所知的,往往只在实际的、具体的行动上面,一有偏差,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我们不一样,现在知识那么普及,很多事情用世俗的知识就可以判断利害关系,从而趋利避害。《老子》运用在个人的生活范围里面,很多观念是很容易应用的,绝对没有问题。《新書介紹》
【出版社】上海三联
【开本】 16开17万字
【定价】 25元
內容簡介
生命之域如此深广,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本书犹如一片桃花源...<詳細內容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