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善是什么?

(2007-05-18 09:39:16)
                           善是什么?

--从现实到理想--

  

如果我们接受儒家的信念,肯定人的潜能可以用人性向善来描述,那么人的现实与理想又该如何掌握呢?这个问题只有在辨明什么是善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加以讨论。


  通常对于什么是善,有两种粗糙的看法。一是认为善是外在的、客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的行为符合某些既定规范,从对父母的晨定昏省到对社会的急公好义,都可以视为好人好事的代表。这种看法的困难是,有些善行可能是伪装的,甚至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譬如,某些造桥修路的大善人竟是为害乡里的恶徒。另一种看法则主张善是内在的、主观的,就是只要一个人有心为善,那么他的行为效果即使造成各种灾难,也不失为一个善人。然而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情况下,谁能不觉得内疚呢?谁还能自视为义人呢?


  以上两种看法可以分别称为效果论与动机论,显然各有所偏也各有所见。儒家的立场呢?中庸之道。善必须兼顾效果与动机,涵盖外在规范与内心要求。以孔子当时所面临的处境来说,礼坏乐崩是指外在规范之瓦解,那么如何维系并且重建呢?只有通过对内心要求之强烈自觉,而内心要求即是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明确的呼吁。不过,这里毋须矫枉过正,以为孔子走入内心世界,成为纯粹的动机论者。因为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又说立于礼,足见内心要求与外在规范配合起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才是儒家对于的真正见解。


  用浅近的话来说,是两个或多数主体之间,适当关系之满全,这里隐含三点意思:其一,独自一人时,无善可言;善必须在人我相待的场合才能展现,从人从二,确有深旨。试问:人无父母,如何尽孝?人无国家,如何尽忠?人无朋友,又如何讲信修睦?孝、悌、忠、信当然是善,但是独自一人流落荒岛时,如何满全这些要求?其二,人与人之间在假设上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因此,若不能生而知之。就要学而知之,甚至困而知之,同时,所谓适当,又随古今中外时空不同而稍异,若想行善,岂能单靠一厢情愿?这是儒家重视学习与教育的主要原因,亦即不仅为了谋生活,更为了安性命。其三,要求满全这种关系的动力,则无疑是与生俱来的。所谓见父母自然知孝,见兄长自然知弟(同,在一见之后就有要求满全的动力自然涌现。因此,善一方面摄礼归仁,另一方面摄仁契礼,必待仁礼相应,既有内在基础,又有外在行动,然后可说为善


  现实生活只有一个指标,就是“择善固执”,不然难免荒废、遗忘或背离人性向善的根本要求当然,人生还有一些非关道德的潜能可以体现,如知识与艺术,儒家对此亦充分肯定及发挥。但是,若试问什么是所有的人共同的立足点?则答案不是需要智慧与环境才能获得的知识,也不是需要敏感与才情才能品味的艺术,而是只要踏实地活在人间,尽其心安与人相处就可以成就道德上的善。这是人的现实呢?还是人的理想?儒家把现实与理想相含互摄的手法,令我心悦诚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性善与性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