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儒家向来重视教育,并且标举“有教无类”的理想,但是仍然认定有两种人是不必教也不能教的。这两种人是乡愿与自暴自弃者。遇到自暴自弃的人,封闭心灵,沉溺恶习,连孟子也只好束手无策。至于乡愿,则是孔子深感头痛的人物。这种人不肯向孔子求教,孔子丝毫不会觉得遗憾。
事实上,乡愿是绝对不会向孔子请教的,因为他认为自己早就认清了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且在行为上得到一乡人的称赞。先就“知”来说,乡愿知道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聪明才智都用在察言观色、送往迎来上面,因此不但不会得罪人,反而人人满意他,好人如此,坏人亦然。
像子贡这么杰出的学生,都难免觉得困惑。他请教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古人安上重迁,一乡之人久居一地,不难互相认识。如果乡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反之,“乡人皆恶之,何如?”
孔子的回答令人惊讶。他说:“不如乡入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看似简单的答案,其实充满复杂的考虑。它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先知道乡人之中,谁是善者,谁又是不善者?
在今日资讯流通的时代,真正的乡愿要想面面俱到,讨好每一个人,其实是不太可能的。以大家熟知的“利益团体”一词来说,往往不分是非,只看利益,而利益必然是互相冲突的。要做乡愿,势必十分辛苦,让人同情。即使如此,乡愿的心态仍然到处可见,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上级唯唯诺诺、奉承讨好,对部属则疾言厉色、端出架子。做不成乡愿,却做成了小人。
不过,孔子的答案仍然费解:如何分辨善者与不善者?方法之一是:按照社会一般标准。譬如今日黑道势力坐大,若有官员或民意代表,能够使黑道痛恨他而使白道(良民)喜欢他,他就是正人君子。反之,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就有乡愿之嫌了。
其次,按照主观的标准。除非不做事,否则必定使某些人喜欢而另一些人讨厌。于是我说:喜欢我的是好人,讨厌我的则是坏人。如此显然太过主观,人人都可以自定标准,结果则是没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