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谁是乡愿(28)

(2007-01-03 08:25:36)
分类: 儒家

儒家向来重视教育,并且标举有教无类的理想,但是仍然认定有两种人是不必教也不能教的。这两种人是乡愿与自暴自弃者。遇到自暴自弃的人,封闭心灵,沉溺恶习,连孟子也只好束手无策。至于乡愿,则是孔子深感头痛的人物。这种人不肯向孔子求教,孔子丝毫不会觉得遗憾。

事实上,乡愿是绝对不会向孔子请教的,因为他认为自己早就认清了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且在行为上得到一乡人的称赞。先就来说,乡愿知道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聪明才智都用在察言观色、送往迎来上面,因此不但不会得罪人,反而人人满意他,好人如此,坏人亦然。

像子贡这么杰出的学生,都难免觉得困惑。他请教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古人安上重迁,一乡之人久居一地,不难互相认识。如果乡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反之,乡人皆恶之,何如?”

孔子的回答令人惊讶。他说:不如乡入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看似简单的答案,其实充满复杂的考虑。它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先知道乡人之中,谁是善者,谁又是不善者?

在今日资讯流通的时代,真正的乡愿要想面面俱到,讨好每一个人,其实是不太可能的。以大家熟知的利益团体一词来说,往往不分是非,只看利益,而利益必然是互相冲突的。要做乡愿,势必十分辛苦,让人同情。即使如此,乡愿的心态仍然到处可见,如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上级唯唯诺诺、奉承讨好,对部属则疾言厉色、端出架子。做不成乡愿,却做成了小人。

不过,孔子的答案仍然费解:如何分辨善者与不善者?方法之一是:按照社会一般标准。譬如今日黑道势力坐大,若有官员或民意代表,能够使黑道痛恨他而使白道(良民)喜欢他,他就是正人君子。反之,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就有乡愿之嫌了。

其次,按照主观的标准。除非不做事,否则必定使某些人喜欢而另一些人讨厌。于是我说:喜欢我的是好人,讨厌我的则是坏人。如此显然太过主观,人人都可以自定标准,结果则是没有标准。

    由哲学观点来看,孔子预设了一个大家共知的善恶标准,同时连乡人的善者与不善者也是众所周知的。这个预设必须推源于人性的内涵,配合孔子的其他言论才能阐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