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面对隐者(27)

(2007-01-01 12:50:50)
分类: 儒家

儒家主张入世,但是任何时代都有隐者。隐者既然避世,就未必需要一套共同的学说。即使立说,也要一再声明立场。譬如,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么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代表不知吗?庄子说自己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为至贵。既然独自一人,也无所谓贵不贵了。

孔子在春秋时代为了实现抱负,曾经周游列国,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淑世热忱,因此在偶然遇到隐者的场面时,气氛就特别严肃了。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过河,找不到渡口,便遣子路去向路旁两个耕田的人请教。这两人正好是隐者。其一反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他得知是孔子后,就语带玄机地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的确,连渡河的地方都不清楚,怎能宣称要渡人呢?(《微子》)

另一位隐者更有趣,他反过来劝子路。他说:天下到处大乱,谁能改革呢?你与其追随孔子这个逃避坏人的人,不如追随我们这些逃避坏世的人吧!

       

为善不为人知,一生寂寂无名,不求报偿才是真好人。也许子路慧根不够,也许子路忠于师门,总之他立即向孔子回报这些问答。孔子面露怅然之色,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这是孔子与隐者分道扬镳的理由。人与鸟兽毕竟不是同类,不能长期共同生活。如果不与人群来往,我要与谁来往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带着你们去从事改革了。

的确,人在世间,常觉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那么,不如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一般而言,乱世时、失意时、衰老时,最容易引发这种想法。如果单单为了逃避,只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如果出自透彻的智慧,像老子与庄子那样,由的整体观点来看待一切,孕生平等之心,再解脱各种执著,就是道家的学说了,其中另有一套值得重视及品味的思想。

相对于此,儒家是刚健进取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智慧并不表现于解脱上,而表现于:在适当的时代与环境中,以适当的途径去达成理想的结果。这是择善善择的能力,其基础则是:若不如此,则无法心安。

    儒家讲究心安,所安之对象必须由亲人、朋友,推广到社会与国家,再及于天下百姓。这是无法以利害得失来解释的,因为孔子相信人性即是如此一种结构,是充满向善之力的心在主导人的行为。如果隐者保住个人性命,同时又能心安,孔子也将无话可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