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儒家主张入世,但是任何时代都有隐者。隐者既然避世,就未必需要一套共同的学说。即使立说,也要一再声明立场。譬如,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么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代表不知吗?庄子说自己“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为至贵。”既然独自一人,也无所谓贵不贵了。
孔子在春秋时代为了实现抱负,曾经周游列国,天下人都知道他的淑世热忱,因此在偶然遇到隐者的场面时,气氛就特别严肃了。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过河,找不到渡口,便遣子路去向路旁两个耕田的人请教。这两人正好是隐者。其一反问子路那个驾车的人是谁?他得知是孔子后,就语带玄机地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的确,连渡河的地方都不清楚,怎能宣称要渡人呢?(《微子》)
另一位隐者更有趣,他反过来劝子路。他说:天下到处大乱,谁能改革呢?你与其追随孔子这个逃避坏人的人,不如追随我们这些逃避坏世的人吧!
为善不为人知,一生寂寂无名,不求报偿才是真好人。也许子路慧根不够,也许子路忠于师门,总之他立即向孔子回报这些问答。孔子面露怅然之色,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这是孔子与隐者分道扬镳的理由。人与鸟兽毕竟不是同类,不能长期共同生活。如果不与人群来往,我要与谁来往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带着你们去从事改革了。
的确,人在世间,常觉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那么,不如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一般而言,乱世时、失意时、衰老时,最容易引发这种想法。如果单单为了逃避,只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如果出自透彻的智慧,像老子与庄子那样,由“道”的整体观点来看待一切,孕生平等之心,再解脱各种执著,就是“道家”的学说了,其中另有一套值得重视及品味的思想。
相对于此,儒家是刚健进取的人文主义者。他们的智慧并不表现于解脱上,而表现于:在适当的时代与环境中,以适当的途径去达成理想的结果。这是“择善”与“善择”的能力,其基础则是:若不如此,则无法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