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以直报怨(8)

(2006-12-13 09:22:48)
分类: 儒家

人际相处,由于观念不同、动机各异、手段有别,结果无法人人满意,恩怨因此而生。若以自我为考虑焦点,则天下人大都是与我无关的,那些与我相开的人,若非对我有恩,即是于我有怨,不然就是恩怨混杂,使我爱恨交加,不知如何因应。

哲学家虽有成套的系统,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也只能一言以蔽之。是否各有道理,就须读者细加分辨了。

先就面对来说。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也正是我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有人加害于我,我却依然善待之。何以如此?他的行为或出于误会,或出于自私。若是出于误会,我的德可以使他明白日久见人心,重归于和谐。若是出于自私,我的德可以证明我是无害的,不会对他构成威胁。最后真相大白,苦恼化解,一切回复到自然安详的状态。

老子的想法对不对呢?这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如何实践的问题。请问:为何总是要求我来以德报怨,而不是别人对我如此?即使我因为智慧高超、深有远见,又因为品性优良,宅心仁厚,在努力以德报怨之后,是否可以保证对方不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最后穷凶极恶到忘恩负义的程度?

 因此,以德报怨有其限制,譬如在小国寡民的情况下,我与某些人的关系可以长久维持到见人心的地步。至于在今日社会,人际关系变化快速,以德报怨只会使人迷惑及失望。

其实,在孔子的时代,以德报怨已经不切实际了。孔子的理由比较周延。他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别人对我好,我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好。那么,对我好的人岂不觉得有些委屈。当然,为善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人心要求正义,要求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否则无以维系整体的秩序,也无以鼓励大家行善避恶。

     因此,孔子主张以直报怨(《宪问》)。这绝不等于以怨报怨,像犹太人所说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所谓是指公平正直,不涉及个人的怨恨,却由社会的法律去规范,让一个人为自己的作为付出相应的代价。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改过迁善,不是为了报复。儒家讲时,总是不忘。一是仁爱,一是正义,两者相辅相成,不宜偏废。我们在考虑如何报怨时,不妨反省自己是否也做了别人视为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