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人际相处,由于观念不同、动机各异、手段有别,结果无法人人满意,恩怨因此而生。若以自我为考虑焦点,则天下人大都是与我无关的,那些与我相开的人,若非对我有恩,即是于我有怨,不然就是恩怨混杂,使我爱恨交加,不知如何因应。
哲学家虽有成套的系统,面对具体的问题时,也只能“一言以蔽之”。是否各有道理,就须读者细加分辨了。
先就面对“怨”来说。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也正是我们常说的“以德报怨”。有人加害于我,我却依然善待之。何以如此?他的行为或出于误会,或出于自私。若是出于误会,我的德可以使他明白“日久见人心”,重归于和谐。若是出于自私,我的德可以证明我是无害的,不会对他构成威胁。最后真相大白,苦恼化解,一切回复到自然安详的状态。
老子的想法对不对呢?这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如何实践的问题。请问:为何总是要求我来“以德报怨”,而不是别人对我如此?即使我因为智慧高超、深有远见,又因为品性优良,宅心仁厚,在努力以德报怨之后,是否可以保证对方不会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最后穷凶极恶到忘恩负义的程度?
其实,在孔子的时代,以德报怨已经不切实际了。孔子的理由比较周延。他说:如果以德报怨,那么何以报德?别人对我好,我对他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好。那么,对我好的人岂不觉得有些委屈。当然,为善是不求回报的,但是人心要求“正义”,要求每个人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否则无以维系整体的秩序,也无以鼓励大家行善避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