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知其不可而为之(7)

(2006-12-13 09:15:54)
分类: 儒家

关于孔子一生的行事风格,最足以用来形容的就是这七个字:知其不可而为之。有趣的是,首先这样描写他的并非及门弟子,而是石门的司门者。古代的司门者见多识广,品评人物常有神来之笔的效果。

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名人,言论与行为总有不少传达。在弟子眼中,以颜渊所说的八个字最能传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罕》)但是在旁人看来,孔子只是栖栖惶惶,到处拜访诸侯与大夫,希望得君行道。这是想要为民谋福,还是想要一伸抱负,甚至竟是为了功名利禄?难怪孔子曾经叹息:莫我知也夫!”

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司门者居然了解孔子的心志,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当然,这句话可以从表面来看,好像孔子是个一旦打定主意,就不轻言放弃的人,即使外在形势毫无希望,他也要坚持到底。换言之,司门者未必知道孔子所坚持的是什么。这一点十分重要,须稍加分辨。

首先,一个人有了理想,当然希望予以实现。在实现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阻碍与挑战。因此,知其不可而为之并非孔子的专利。天下许多人也有类似的人生态度,最后的结果有二:一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居然反败为胜,得享成功的果实。二是含恨以终,一生辛劳付诸流水,实在有些寃枉。

因此,孔子异于一般人的地方,显然在于:他所坚持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对所有的人都十分重要的人生正途;其次,即使孔子本人无法见到开花结果,他也可以经由教育,代代相传,维系此一文化理想。说得清楚一些,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孔子想要阐扬人生正途,期许每一个人从道德自觉开始,肯定自己可以力行仁义,安顿身心,得享幸福。

个人的理想需要外在条件的配合。所谓外在条件,其实也是人群所构成的,如果善于把握教育的功能,培养人才,移风易俗,一代一代的努力下去,外在条件总会逐渐改善的。这是孔子的心愿,在当时几乎是毫无希望可以实现的;但是,谁能保证后代不会出现转机?若不坚持,万事皆休;若是坚持,本身即展示一种精神的力量与理想的号召。

    人是自由的,原本不须坚持任何东西,但是又深切体认某些属于人性的特质是不能放弃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于是成为勇者的表现,肯定人性有超过利害考虑的尊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