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心得·官大学问大吗(5)

(2006-12-11 13:00:59)

许多人引用学而优则仕作为护身符,好像孔子也赞成这种做法。这句话不论有无道理,首先要澄清的是:孔子没有说过这句话,说的人是子夏。

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这种想法原是相互为用,以仕与学代表实践与理论,可以印证及启发,在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到更理想的境地。

古代念书人的出路较窄,做官成为光明坦途,离开官场就没有发挥抱负的机会。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得君行道,他也曾设法推荐合格的弟子到各国任用。因此,子夏的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不过,其中可能蕴含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即使接受学而优则仕,却不易看到仕而优则学的例子。一般而言,仕而优则升官,官做得越大,越没有时间学,越没有谦虚的心去学,越不屑于去学,因为下面奉承的人多了,就变成官大学问大。我们一向主张,念书不宜断章取义,譬如,不能忽略仕而优则学的说法,希望官场率先培养读书研究的风气,而不要竞相学习唱歌。

第二,如果从小接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以为念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于是把念书当成手段,忽略了儒家原本重视品德及全人教育。

       

君子的目标绝不是仅把自己训练成某一有特定功用的器,而应以成德为首要考虑。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所谓为己,并非自私自利,而是为了改造自己、变化气质、坚持信念、求得心安,绝不为了任何外在的目的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至于为人,则是一心想要表现,看社会需要什么,就努力去迎合。有些人做官,为了保住饭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孔子大概不会说学而优则仕这种泛泛之论。他主张君子不器(《为政》),绝不把自己训练成一种特定功用的器皿,而应该以成德为首要考虑。并且,仕也须配合政治环境。政治清明,可以为官;政局混乱,何必勉强?他说: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国家若是无道,做官拿俸禄的人应该引以为耻。

    由此可见,我们念《论语》时,必须分辨每一句话是谁说的,并且即使是孔子的话,也要看他是对谁说的。弟子才学各有不同,我们怎能对他们的心得一视同仁?像子夏这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历代以来不知产生多少误导作用。其中当然也有他的道理,但是却与孔子或正宗儒家的理想相去甚远,不可不辨。

 

——本文选自《傅佩荣<论语>心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本周末上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