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习惯中,只有阅读是无可非议的。阅读使我们在人生行程中,看得深,想得远,不然至少也增加了繁复多变的趣味,点化心灵的枯涩与滞碍。然而,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选择自己所爱,却是一个恼人的问题。读到不宜的作品,损失的不只是时间,恐怕还有受骗受害的感觉。难怪许多人喜欢参考别人开的书单,希望借助别人的经验,享受书的盛宴。
笔者无意开列书单,不过愿意就自己经常阅读的五类书作一简单介绍。这五类书包括:经典论著、侠义小说、哲理散文、文化资讯与工具书。
首先,经典论著除了个人专业研究所需,也有值得一般读者详加品味者。这是我们追溯传统的大好机会。经典往往经过千锤百炼,走过历史也塑成历史,其中必有属于永恒的成分,可以作为我们的标竿与定位。以较古的经典来说,我国的《四书》与西方的《圣经》是主要代表。但是,因为较古,所以需要论著来诠释。谁的诠释比较正确呢?这方面最好聆听专家的意见。所谓专家,在此绝对不是指爱因斯坦所谓“训练有素的狗”,而是指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人,所提观点必须“符合经验事实、透过理性反省、标示理想意境”。我们只要阅读这一类的书,就会感觉内心世界不断在成长,在扩展;但是这又不仅是一种感觉,而且是一种真实的力量,在催促我们选择某种人生途径。
其次,侠义小说是我在寒暑假的良伴。有时纵非假期,只要我赶完一篇论文或结束一系列的演讲,就会找个借口闭门三天,休问人间事。所谓侠义小说,自然包括了《七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直至当代的金庸武侠全集:但是范围并不限于此,西方的《大卫·科波菲尔》、《三剑客》、《罗宾汉》、《汤姆历险记》之类的书也算在内。如果要定义的话,我会以“仁爱”与“正义”为判断标准。必须二者兼顾,才是侠义小说。但是,怎样才算是好的侠义小说呢?首先,小说的情节要使我觉得恨不生在当时,恨不相逢此人,不然必定互为奥援,相视莫逆。我常以小说省察自己对仁爱与正义的敏感程度,看看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是否随俗浮沉,甚至麻木不仁了?其次,小说必须留给我一个省思的余地,同时允许我以新颖的眼光看待既成的世界。我是否忽略了亲情、爱情、友情?是否坐视不义之事在身边发生?当我从小说堆中抬起头、站起身时,我对同一世界之人更加珍惜。
第三类书是哲理散文。哲理散文的范围更广了,从殷殷告诫的励志文摘、即事说理的长短议论,到仰观天际的沉思冥想、血泪织成的隽永小品,都属之。这一类书总是让人边读边想,试图用一个道理统合芜杂的事象。可惜,我国的古文往往碍于文字与时空背景,不易让人欣赏。相形之下,西方作品的翻译就容易让人接近了。譬如,我最近读到房龙的“宽容”无法释手,连读三个深夜,感慨良深。他说,现代的不宽容可以分为三种:出于懒惰的、出于无知的与出于自私自利的。我以此反省自己的行为,颇有助益。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也是标准的哲理散文,有些地方不让梭罗的《湖滨散记》专美于前。当然,兴致来时,朗读一段《庄子》或《孟子》,默念一段《柏拉图对话录》或《忏悔录》,也是平生一大乐事!
然后,还有文化资讯方面的书值得一读。这类书以图文并茂为特色,使人视觉与思想一起运作,赞美之中含有感叹,感叹之后带来深思。宇宙之大,无奇不有;自然之美,非可想象;人智之巧,则相形之下亦不遑多让。可惜的是,这类书大都价格高昂,并且不易齐备,好像印不胜印、买不胜买。文化界人士可以考虑集体合作,编印一系列人类文化欣赏全集,分门别类,扼要叙述,配合图片与必要的附件,让每一个家庭真心愿意以它来取代酒柜。虽然,我们目前连百科全书都编不出来,恐怕在观念上与人才上都有所不足。目前倡议此事,或许只是好高骛远而已。
最后一类是工具书。一般人把工具书当成字典的别名,只有在用到的时候才去查阅。事实上,工具书包括前面提及的百科全书,以及各学科的专门辞典;不仅如此,对现代知识分子来说,各种学术史也是不可或缺的。学术史之中又以人文及社会方面较有普遍推广的必要。这类书以正确性与时代性为主。如西洋学史,首推英国柯普斯登(copleston)的巨著,最近幼狮公司推出《观念史大辞典》译本,也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许多人都在期待这两部书早日出齐。三民书局正在筹划三十卷《世界思想文化史》的撰著工作,可谓魄力过人,值得知识分子称赞鼓励。
除了上述五类书之外,当然还有其他开卷有益的作品,各人不妨自取所需。最要紧的原则是:书本只能滋润、孕育我们的生命,而不能代替我们生活。我们有时为了生活而读书,往往错失去书中乐趣;我们当然也不必为了读书而生活。但是离开书本,生活恐怕难免变得像是一块毫无滋味的黑面包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