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问:佛教和基督教都说“以德报怨”而非“以直报怨”,与儒家可以对照吗?舜被父亲和弟弟陷害而能宽恕他们,这是“以德”还是“以直”?
答:基督教和佛教所讲的宽恕是出于宗教情操,宗教情操的原则是从绝对的角度来看有限的世界。人的生命是有限而相对的,宗教信仰则是超越有限、相对的世界,进入绝对的世界。当你从那个世界来看时,所有的有限都可以被超越,也就是要做到无限的宽容。宗教所讲的是出世法,也就是以绝对、无限的角度来看有限、相对的生命,设法超越它,使它得到解脱,所以宗教的原则是以德报怨,它有它本身的特定立场。哲学则是从理性出发,必须由实际的经验中作彻底的反省,使理性反省的意义贯彻到底,能够普遍加以应用,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里都可以实践。
“舜”对他父亲及弟弟的做法是个很特殊的例子。而很多过去的事都被神化了,这是为了作为一个典范,所以把它传述得很神奇。其实真正的情况我们并不了解,或许它有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
问:公司里有些年轻人的礼貌与规矩都不如以前。若碰到事情,以择善固执来说,应该马上告诉他,但若马上告诉他,可能当时自己的态度会不好,所以想等适当时机再说,这是否算是“乡愿”?
答:很好,你的经验很符合孔子的想法,找适当的时机跟他讲,人家就不会讨厌。因为讲的目的是要产生效果,让他听得进去。若当场跟他说,他会以为你不给他面子,就更坚持他原来的方式,反而不好。这和乡愿无关,乡愿是:他即使做得不好,反正不关我的事,就不去理会他。
问:就乡愿来说,一个商人似乎不容易做到。我从事的是美发业,面对这些爱漂亮的女子,她们都喜欢被人夸赞,从事我这样的行业又不能说太多的实话,这是否会造成双重人格?
答:乡愿的问题是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这关系是以善恶来作判断。你所说的,称赞别人发型、脸形漂亮,这和道德并无关系,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是相对的,相对于一个审美者的角度来看,这是属于审美而与乡愿无关。乡愿是道德善恶的问题,因为他使道德上的善恶混淆了,好人、坏人都是他的朋友。美发业的焦点在于审美,而每个人都可以有审美的角度,这并不冲突。
问:我们常说要通过选择才有意义,但有些人确实是无法有选择,他的出生就没有意义,那么他为什么要出生?
答:的确,一个人如果一生从未想过我来是为了什么?而只是凭着本能很侥幸地过日子就很糟糕。若生在乱世,一颗原子弹下来,也就跟着很多人死去。若生在太平盛世,可能有些人活在乡下小地方,一辈子也没想过什么。但他还是有很多机会和别人来往,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罢了。例如,我只看到那位卖冰老太太的表面,可能她的家庭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些我都不知道。只是从我的角度来看她,她的生命好像是有限的,她只是以这个职业来表现她的生命是不够的。而毕竟我只是她的顾客而已。所以我们对他人的了解始终是隔一层,而对自己的了解较清楚。重要的是朋友,也就是核心的团体成员。核心团体原是家庭最好,但不应只限于家庭,因为时代的变化太快,所以还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我们在讨论朋友时,会进一步谈到。
若以“智障”为例,有些人会想:他来到这世界有什么意义呢?的确,这是一个我们无法解释的问题。智障的人是无法让他的理性运作,自觉地作选择,也无法分辨善恶,使得他作为一个人的潜能没有开展的机会。那么他来做什么?我也不知道。一个朋友有个智障的孩子,他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上帝大概认为我能力很够,可以照顾这样的孩子。”这句话很了不起,因为智障者不是自己的问题,他是父母生的,那么父母这一生就要好好照顾他。像这些属于人生奥秘的问题,不是我们可以了解的。
问:孝顺与否要由父母来判断,从旁人的角度来看不准确,这是老师刚提到的。我店里有位员工,她母亲在杀鸡场工作,相貌长得也不好。她的母亲喜欢到我店里来看她,她却常以恶劣的态度对待母亲。我曾指责她,不该以这种态度对待母亲,难道我错了吗?
答:你在指责时,忽略了她母亲的期望是什么,也许她家有两三个子女,而只有这个女儿愿意和她说话,其他的孩子或许根本不理会她,这一点我们并不了解。或许对这位母亲而言,她心中的期许是对这个女儿已经很满意了。我们现在看不惯,是因为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你自己对父母很孝顺、恭敬,所以你看不惯这样的态度,这是从你自己的标准来看。但你无法衡量她母亲心里的感受。所以第一,不要太着急;第二,慢慢开导这个孩子。让她知道,父母生了我们,父母的条件如何并不重要,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并且照顾我们长大,这是很大的恩情。谁能选择自己的父母呢?例如,若现在是你的条件不好,你的父母一定会好好地照顾你,不会遗弃你。所以人在了解事理之后,才会想到,其实自己心里对父母有情感,只是碍于外在的压力,爱面子、怕别人谈论而表现不出对父母的情感。因此她需要开导,而非错与对的问题。甚至于可以在员工中发掘几位孝顺父母的例子,然后加以表扬。与其批判坏的,不如表扬好的。这样其他人看到,就会跟着学习。很多人是因为没有好的教育机会,所以不懂得如何做。也许她内心有感情,但不懂得表达。
问:我店里免不了有学徒,学徒属于师生关系,这是否可以超越手足的关系?而我和太太很想把其中两位学徒界定在父女或母女关系上,是否有可能做到?
答:事实上我对这种情况不十分了解,所以很难提供意见。但每个人的关系都是主体能作判断的。其实老板、学徒这样的关系很好,每个人各尽其责,至于将来发展如何,谁也无法预料。至于收做干女儿,将来会比较复杂,因为没有亲情作为基础,组合在一起会有后遗症。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你说这两位资质很好,也许过几年还有资质更好的。
问:我的婆婆脾气很坏,我公公一直在忍耐,与这样的婆婆很难相处。而我对公、婆又要和对父母一样,这点实在很难做到。
答:你公公忍受这么多年,这也是他自己衡量轻重选择忍耐的。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脾气坏是被纵容的。事实上应该要说,出自于爱心地说,说反而对她是好的,久而久之还是会有些改善。孔子说:“事父母,几谏。”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诫,不听,只好继续孝顺,因为父母只有各一位。
问:若遇到很不讲理的老板,明明是错的他却说是对的,这样久了会觉得自己像乡愿,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
答:对与错的问题要视状况而论。若是公司的事,如何决定他自己负责,因为他是老板。做人之间的关系,则不一定都听他的。属于个人的事,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需要了解,每个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角色,要辨明角色的范围与作用。
问:非洲国家由于饥荒和卫生的问题,小孩子多半一生下来就因病去世,这样的人生有意义吗?其次,西方国家如美国,非常重视科技发展,即器物方面的进步,请问,是否因为东方国家较为重视精神层次,所以比较落后?
答:美国做过一项调查显示,有钱人的自杀率要比没有钱的人来得高,因为有钱人虽然物质生活上不虞匮乏,但是精神上的空虚却令他们难以忍受。
但是,有钱并非不好。美国人的精神主要靠宗教信仰来维系。百分之五十的人民信仰天主教与基督教。这些人家星期日上教堂,小孩从小接受宗教教义与圣经故事。所以美国人不是单单强调科技发展的,他们也注重宗教信仰。当各方面的力量配合起来时,整体统合的力量就很强了。
东方确实是注重精神的,如强调个人的解脱,对群体方面,有关全体的事务较缺乏明确的认识。但是,日本却有特殊表现。印度人相信轮回观念,认为现世的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世,因此,对现世生活方面没有什么好争的。
此外,正如问题所言,在非洲,有一些小孩生下来就病死或历经极为穷困的一生,那么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的确,一生下来就病死的人生确实没有意义可言,因为他们的人生还没有开始,还没有办法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古代的小孩在七岁入学时,称为“启蒙”,在七岁以前尚是懵懵懂懂的。饥,则食;渴,则饮;困,则睡;都是靠着本能来过日子。一定要到自己懂得判断是非、对错,可以自由选择时,才是进入价值世界的开始。所以,如果一个非洲小孩在六七岁以前去世,根本还没进入“人”的世界,这个生命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对他的父母、亲人而言,却又不尽然如此。因此,救助这些困苦的小孩,依然有其必要性。
在非洲地区,由于生存情况太糟,因此没有办法谈及荣辱的问题,这是很可惜的。但是,并非吃饱的人就一定是个真正的人,因为人生有充分条件及必要条件。在吃饱喝足之后,还必须去思考及选择,直到拥有理念这个充分条件之后,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问:该如何去诠释孔子所说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
答:孔子说这句话时,确有其封建时代的背景。当时的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作为家庭传承的核心,所以男子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女孩子只能得到“小学”的教育。这里的“小学”是指十五岁以前的教育,十五岁以后就只能在家庭做些琐碎的事情,相较于男子还能再入大学接受更高的教育,女孩子的思想层次自然较为狭隘,能力也无从开发。因此,对女孩子而言,由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与经济独立的能力,家庭和丈夫成为她一生的归宿,眼界及气度难免也较为狭隘。因此孔子这句话确有其时代上的限制。“小人”是指没有受过教育的凡夫俗子而言。孔子依其有限的生命经验说出这句话,当然不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背景。
问:当别人与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我又明知他错误时,那么我要纠正还是欣赏?
答:问题在于你不是他,你不了解他的苦。也许别人有特殊的背景、环境、挑战,不是你所经历的。许多时候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别人不对,急欲证明给他知道,这对他是没有帮助的。因为,人一定要自觉不对才肯改过。从外面给他的判断,涉及是否正确的问题。耶稣曾说:“不要判断别人,免得你们受判断。”的确,人是有限的,我判断你的时候只能从我的经验出发,而没有考虑你的经验。说不定你的经验更为崎岖、复杂,所以,从我的经验看你的作为时,角度不见得公平。因此,对别人的判断要尽量保留,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如果认为自己是对的,要求别人应该改变,这就好像老师要求学生最好改掉某些不好的部分,但在人生的途径上,没有人是老师,也没有人是学生,每个人都须替自己负责。我认为别人不对时,只能以我的行动让人觉得他的做法未必正确;靠自己的行动,赢得更多人的赞同,使他们在行动上支持我,而非在理论上引起辩论。一般说来,在辩论上得到的成功,在实际上没有太大的作用。
在一个团体中,某人的言行严重到影响团体利益时,我们应该站出来纠正。若是个人的问题,便不必去干涉。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游戏规则,例如,在一家公司里,有人侵害了公司利益,就应该以公司的立场明确加以纠正,若只是个人的某种行为让别人不能忍受,则只好利用别的沟通机会私底下、非正式地让他了解。
问:道家与隐士是否相同?
答:隐士是指在实际行为中表现道家精神的人。道家一般所指的代表是老子和庄子,因为他们有著作。一般人讲“家”的时候,是指一套系统思想。隐士没有什么系统,只能算是实际表现道家精神的人。道家精神倾向于个人主义,与世无争,宁可与鸟兽山林为伍,也不要与人类社会有太多瓜葛。这就是隐士的表现,符合道家的精神。
问:天命和命运之差异何在?
答:天命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命运,是被动的、必须接受的、不能改变的。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外则是指使命,是主动自觉所得到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也有两个含义,一是他消极、被动接受的命运,二是他积极、主动去反省所得到的使命。使命既然是主动得到的,便会努力去实践,完全不会有怨言。所以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六岁周游列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天命不能用一个字来解释,不能单纯说它就是命运。天命是指天对人的一种特殊关系。古时帝王自称“天子”,但是天和一般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如何肯定的?孔子了解传统之后,发现整个时代要往哪里走才有希望,他成为当时最有资格来承担一种使命,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走的人。所以孔子本身的确有资格接受古时的天命。从孔子以后,所谓的天命是指:知道孔子所说人性向善的道理,而内在自觉有一种力量,要求自己达到完美的人格表现。这是我们所谓的天命。很多人认为自己这一生已经决定了,将来也差不多。然而,后天的遭遇和内心的自我期许可以并行不悖,将来或许得意、失意,但在其中的过程,照样可以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美。这种觉悟自己内心有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天命。能达到这个程度的人,一生充满无穷的希望;外在受苦受难都无所谓,因为那不是一切。这是儒家对于人性尊严的肯定。孟子曰:“人人有贵于己者。”每一个人在自己身上都有可贵的地方。
问:“善”在儒家思想中是何种状态?
答:“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适当关系的表现。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没有善的问题。善是一个广泛的词,它具体落在人类的生命中,则是特定的。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好父亲、好姐妹,却不能看到好人,因为好人是把所有关系全部满全的人,不但非常困难,而且各种关系彼此常会互相冲突,所以如何选择“善”,也有它的困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