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之五)

(2006-09-15 10:22:55)
分类: 儒家

(接上文)

 

    问:傅老师我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您刚才说博爱座让座,如果车上暂时人比较少,博爱座是空着的,可以不可以先有人上来先坐着,不必要显得死板,这个博爱座一定没有需要有要坐的也一定要空着,不知道您同意不同意。第二我想您肯定承认现在社会不可能要求全世界人都去真正学到儒家思想的精髓,很多人都是很普通平凡的快乐,也许他们不需要了解儒家思想,他们本身也很善良。有一些现在社会品质不太好的人,希望他们能听这种讲座,真正发出感悟,真正能够行善,但是这是不太现实的,那您的心里想法是怎样的?第三是你想了之后您会怎么去做?然后我想您说对自己负责,但是我们如果只是想儒家这种东西只要做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不用在乎社会上多少人还没有达到向善,多少人在作恶,这样会否觉得有点自私,使我们内心纯净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一种委屈?

答:第一比较容易,车上没有人,坐博爱座当然可以,这点我同意的。后面说这个社会很多时候你自己本身自我要求,到最后变成我做到内心里面自我肯定,但是外面怎么样,不见得别人认同。关于这个问题我说的再清楚一点。你在社会上行善,你要常常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我要行善,因为人性向善,所以我要行善,你要进一步了解人性真的向善吗?我真诚的时候真的有力量要我向善吗?不是别人要求我,力量是主动的。第二个更重要了,你行善之后快乐吗?如果你行善之后很快乐,旁边有一个人为非作歹,他看到你快乐会很惊讶,你怎么做好事会快乐,我以为只有巧取豪夺才会感觉到快乐,没有想到一个人帮助别人做好事可以这么快乐,这种快乐这么自然这么深刻,他就会很好奇想了解了。这个时候一个人是否快乐是最后的判准,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快乐,但是快乐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要给自己一条路来走。你提到说儒家对社会责任这些,儒家绝对是重视社会关怀的,因为人性向善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这个别人是天下每个人,所以儒家的社会关怀是毫无疑问的、无可置疑的,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你一定要从身边做起,如果你身边的朋友都不能感觉到你对儒家的了解跟你展现出的那种快乐,他怎么能相信你说的对呢?问题是儒家要从自己做起,你了解的越深刻,你做的会越彻底。

 

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之五)

 

    问:我已经参加工作了,现在是在施工单位。我说一下个人情况,我干的活比较累,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我还有精神,我会让座,但是下午六点之后下班,下班的时候特别累,我想我应该让座,我不让座心里很难受,但是我让座之后我身体难受,所以我在车上看到老头老太太,这么老了在家呆着,出来干啥。早上的话如果有精神我肯定让座,但是我下班实在是累了,我大多数不让座了,这是迫不得已。

答:我们看到一个非常诚实的人,他的心态我可以了解,我有时候觉得今天好累,我就假装昏睡算了,所以你的想法我可以了解。但是有时候我们常常想到说快乐有很多种。你真的很累很累的时候,你再让自己让座,对自己是很勉强的,但是你不要忘记,所有的德行都从勉强里面培养,修养就是“勉强自己”四个字而已。如果你说我很有体力才让座,那谁不会呢?你就是别人做不到的地方你去做,别人无法做到你去实践,这个力量是主动的,你是你自己生命的主宰。如果很简单何必要修养,大家都会,你下班的时候特别累的时候,勉强自己会发现那个快乐更深刻,你相信我的话试试看。

    问:我还想再说一下,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坐44路,也是年轻人,他让座给老大妈,她说不坐,你们年轻人工作辛苦你坐,我们站着就可以。其实老人也可以理解我们这种疲劳。

答:这样的老人家是很明理,但是说实在这样的是不太多的。

 

    问:我请问一下您刚才说的乡愿与自暴自弃者,对他们能用对错来评价吗?人们对待跟不跟这类人交往,用冷漠来对待他,这种冷漠的情感是来自于上天吗?还是其他情感?如果这类人真的有缺点的话,怎么走出来呢?跟儒家又有什么关系呢?另外孔子和孟子不愿意交往乡愿跟自暴自弃者,人们又怎么来判断他呢?

答:很好的问题,有关乡愿和自暴自弃代表什么。第一个,乡愿就是已经习惯不真诚了,他的生命离开真诚,你要教他是浪费时间,除非他自己受到重大的打击,他才会觉悟,你要找这个机会,否则你事倍功半,你再教也没有用。第二,一个人自暴自弃,你跟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了。通常你要帮助一个人,你要考虑你跟他的关系是什么,他会重视你说的话吗。你跟他是一种家人朋友关系,你当然要尽点儿责任,跟你表达的态度和心意都有连带性。但是如果一个人跟你没有关系,他一个人在路边自暴自弃,你能帮什么忙呢?天下有多少人自暴自弃,孟子也说天助自助者。西方也有类似的话,一个人如果自己把自己放弃了,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找心理医生了。所以您刚才所说的情况我们不要勉强自己,要让自己的力量用在最有效的地方,如果你碰到所有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帮忙,累死也没有用,因为你效果不见得明显,你周围有朋友、亲戚、同事需要帮忙,适当的时候一句话就够了,这个是需要靠理性判断的问题。

 

    问:在《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很多精神的东西,那是否也包含了一些民本思想在里面,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是不是民本思想?

答: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一般讲民本思想,因为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代表古代有这种传统,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如果巩固的话国家自然太平,孟子就说“民为贵”。您说这段话不会作为证据,因为标点不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个怎么去标点符号呢?有很多方式,第一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可”字后加一个逗号,这实在是太现代化了,老百姓认为可能的就让他这样做,老百姓认为不可以的,让他们了解。古代绝对不可能让老百姓了解的,因为没有受什么教育,只有15岁的教育。那这句话该怎么说呢?今天正好我把五本解读(“傅佩荣解读五大经典”)都带来了,同学们如果你听我演讲有道理,就要相信我的解读,我是花了30年的研究,尤其《论语》我很有把握。这句话要了解,孔子说:老百姓就是民,我可以让他们照正当的路去走,但是没有办法让他们了解这个道理。我可以让老百姓走上正路,但是无法让他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走的道理,因为老百姓只看眼前的利益。这是古时候的现状,千万不要把孔子讲成很有民主思想,老百姓你们认为不可以,我来开导你们。

 

    问:傅佩荣教授您说儒家的思想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一些东西,您是研究东西方的哲学的,我想问的就是,现在全球化乃至世界很小,西方的思想、西方的哲学家他们也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解读这些问题,既然人性是共通的话,现在所达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不是和儒家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的话,是不是他们处在一个比我们高的层次,还是比我们低的一个层次?

答: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西方哲学谈到人性问题的时候,没有例外的都受到基督宗教的影响,它有1400多年时间相信耶稣基督。宗教直接出手就直接告诉你什么叫人性,叫做有原罪,后面有整套宗教人权的解释。有原罪比较接近性恶论,对人性比较喜欢用法律防范约束。西方往往是不要给人太多自由,太多自由就会为自己着想伤害社会,所以不要把西方对人性的探讨和儒家放在同样的立足点,不一样。儒家作为哲学跟任何宗教保持距离,宗教一定是从宗教里面的教义提出不经讨论的观点。比如你是基督徒就接受原罪,不只是只有原罪,还有人是按照神的肖像所造,因为他有良心,人一方面有原罪,一方面也有良心,之间有冲突,你信仰宗教之后这个冲突才可以化解。如果讲中国历代从唐朝以来是佛教的世界,佛教里面讲“缘起信空”,信是空的,所以你不要执著,你要觉悟,但是儒家在这里面还是要肯定,从经验做全面的反省。所以儒家的人性论推展出来的一种伦理学,就是人间行为规范,在我所知道的人类思想里是最特别的。因为没有任何宗教的设定,直接从经验出发,你心里安吗?忍吗?你心里安不安、忍不忍受这个是不需要宗教判断,你只要真诚你就可以确实不孝顺不安就不忍。从这个地方出发,我们不能比较他达到这种人性理解的高度。哪一种高度可以跟宗教比呢?宗教已经把死后的世界都讲出来了,儒家怎么可能讲死后的事情。宗教和哲学的差别是什么?方向是一样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宗教和哲学方向是希望发现一切最后的真相,最后的真理是什么,但是方法不一样,宗教靠启示,哲学靠理性。但是宗教互相排斥,要宗教和谐共存,那只是幻想。但是哲学是用理性做方法,一直要不断自我思考、自我批判,和别人沟通,所以哲学叫做爱好智慧,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两个对照之后觉得儒家确实是好的哲学。

 

    问: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想请教,今天听儒家与人际关系,回到我们现实当中我们人际关系当中出现有矛盾的,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是否和我们现今教育体制和文化因素有关系?我们儒家思想,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被淡化的趋势,包括您提到的日本和韩国儒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某种程度上比我们还要大一些,是不是和这个有关系?这是我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如果确实存在这个问题,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座的我们都会成为老师,我们作为一个身体力行的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答:我们作为一个老师,这一方面来说比较容易,为什么?因为你面对的学生是为了受教育的。当老师很幸福,因为你面对的学生他知道要做什么,你认真把他当学生教,尽其所能来教,就尽到社会规范的要求,你也真诚,也知道学生的期许。做一个老师是单纯的职业,只要你敬业就好。前面像人际关系的问题,您提到韩国和日本的问题,我们避免用概括的方式,人际关系你要先清楚哪些人对你来说是重要的,对你重要的人你一定要珍惜他,否则你不可能得到平安快乐。跟你不相干的人喜欢你,对于你来说根本无意义,所以人和人是互动的,所以要自我约束。我为什么常常讲内心感受对方期许,人在情感上也是一定要找到稳定的模式,维持长期和谐的关系。注意跟每一个人,如果我只有能力交10个朋友,我就不要交11个,我交了11个,我的坑里就增加了一份负担,我对另外10个就慢慢的淡化了。通常我们都是抛弃老朋友认识新朋友,但是将来新朋友也变成老朋友,我也变成别人的老朋友,那最后当然是不快乐。你懂得儒家的自我约束,从这方面去着手的话,我今天谈了很多,其实都是我研究的心得,你把它综合起来找一条路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之五)

 

    问:当今社会上各种问题十分矛盾,比如战争、贫富分化,未来面临那种严重的挑战。汤恩比说世界统一是人类避免自杀的唯一出路,这种统一必须要涉及思想统一。傅佩荣教授对儒家的发展是怎么看的?是不是可以统一世界的思想,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永久的和平呢?

答:这是很大的问题。儒家思想能不能说统一全世界,给我们带来和平呢?如果就思想论思想来讨论的话,儒家思想确实比别的宗教更少先决条件,更少那种属于信仰的成分,儒家思想是合理的,对人的经验做了一种客观的了解和主观的体验,比别的宗教说起来更容易让一般人可以接受。但是我们不要幻想这个事情,说儒家思想能不能统一全世界,因为一个人生下来,他按照自己祖先的方式去生活,可以维持某种平衡。譬如印度人,他信印度教,他接受了不合理制度,叫做种性制度,生下来一辈子就是贱民,他也不会想去挣扎改变,就去接受,你说应该改变,他自己不做你有什么办法呢?所以基本上我们尊重每种文化的差异性,但是每种文化都有责任,他们这种文化里的知识分子,像我们这些人,就负责把他们传统里面属于有力量的理念这些东西重新诠释,然后跟经验结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把儒家思想重新讲清楚,把道家思想讲清楚,再跟经验结合一样的做法。我相信别的文化里他们的学者也在做类似的工作。

 

    主持人:很抱歉,我们回答问题不得不到此结束,我们的讲座也不得不结束。讲座结束以后在我们这边出口傅佩荣先生会举办一个非常简短的签名售书仪式,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和傅佩荣教授做简短的交流。我们在星期五的晚上还会继续举办讲座,同时我们在这里也希望傅佩荣先生有机会再到我们北师大的文学院励耘论坛做客。我们再次以掌声感谢傅佩荣教授。

 

(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