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接上文)
孔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这个“唯”就错了,英文是“YES”,这个反应多激烈啊。各位能不能想象,底下两个字,“子出”,孔子立刻离开教室,连曾参最笨的学生都知道我的一贯之道,我还教什么。他立刻跑掉,今天不上课,底下就发生悲剧了,发生什么悲剧呢?底下的学生都围过来问曾参:“何谓也?”我念到这一段拍桌子,都被曾参害的,如果曾参很诚实,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他说:“何谓也?”孔子立刻就说他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曾参忽然说“唯”,孔子就跑掉了。别的学生回过来问曾参“何谓也”,他们以为他另外交了补习费,晚上到老师家补习。结果弄错了。大家注意孔子的学生里面还有一个子张比孔子小48岁,大部分是曾参的学长,大家围过来问:“何谓也?”年轻的学生吓一跳,知道不能随便讲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后面三个字漏出马脚,孔子这么忠实的一贯之道,你回答的时候可以说“忠恕而已矣”吗?“而已矣”是说“老师的道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是忠恕而已了”。但是我们要问了,“忠恕”不是两个字吗?他讲“吾道一以贯之”,你答案是两个字就有问题了。后面的学者拼命地解释,认为孔子的思想难道是人我之间,说实在的讲人际关系这个很适合嘛。孔子思想不是人我之间,如果孔子思想是人我之间,你绝不能说“杀身成仁”,说不出来,一定是委曲求全,好死不如赖活着。
所以这就是悲剧,还好我们不能够忽略,曾参还不错。根据我教学的经验,越笨的学生越用功,将来有可能传一点学问,越聪明的学生到了一定时候就背叛师门,自己发展去了。曾参就是好学生。曾参说一句话,您就知道曾参终于了解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把行仁当做自己的责任,好重,到死才能停止,好远。这个一贯之道一个字,“仁”是标准答案。什么是仁呢?仁这个字要从真诚开始。什么是真诚?我对自己真诚,就发现我有力量由内而发,要求我自己该做的事。什么是该做的事?叫做善,什么叫“善”?我跟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
我一口气把这个说出来,各位同学听起来可能不是很了解,我可以再说一下,就是我研究儒家30年的心得,所以你不了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要后面做一些补充说明,孔子整个的思想从这里出发,“真诚”两个字。孟子为什么说他可以继承孔子,因为他把握了“诚”这个字。但是我们今天讲的是人际关系,如果不能找到人跟人相处的方法,那不是白说了吗?我先简单说明我对儒家的解释,人性向善。人性向善怎么说呢?第一个要说明什么是“向”。“向”是一种真诚引发的力量,这个力量叫做“向”,要求你怎么去安排自己的言行,跟别人怎么互动。什么叫“善”?善是我跟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孝悌忠信”没有例外的,每一个字是善的行为,都是我和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这是学习儒家特别掌握的。
儒家所谓的善是指人与人之间,他的善不包括人跟动物之间。有人常常说老师我们家有一个邻居,他家里养了很多狗,是所谓的爱狗人士,请问他是一个好人吗?不一定,爱狗不一定是好人,喜欢狗、猫,喜欢野生动物不一定是好人。为什么?一个喜欢狗、猫的人,可能忽略了邻居的互相尊重。孔子对于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物不会特别重视,他曾经做过官,从50岁做到56岁,有一次下朝回家,家里马厩失火烧了,有人跑来报告,他只问一句话:“有人受伤吗?”他没有问有没有马被烧死,各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因为《论语》很多的记载不是故意写的,是真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比如我们当老师当久了,有时候学生的问题都很尖锐。有一次学生问我:“老师,你有什么人生的志向?”我说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下个礼拜来讨论。我的志向为什么要讨论?因为我怕我讲的不好怎么办,总不能每个礼拜修正一下上个礼拜的志向吧。孔子没有那回事,他的思想非常清楚,答案都在心中,人最可贵是临场的表现,就是你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任何事情发生了,你直接的反应那是一个真诚的反应,如果你看到有人注意的话,就有别的考虑了。譬如有一个人走在路上,旁边发生车祸,他想说上班快迟到了,这里发生车祸,如果帮忙把他送到医院我就迟到了,太麻烦了,算了不要管他。这时候来一个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转播车,他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出来救人。马上拍出来上电视,这变成救人的英雄,请问这个是好人吗?不是吧,他恐怕是为了接受表扬吧?所以行善有时候怎么看呢?看动机,动机是你看不到,自己要对自己真诚。所以孔子本人的生命的表现是把人放在一个同样的位置,每一个人跟我是平等的,人格的尊严是平等的。但是人跟动物不一样,你不要混淆,孔子说“鸟兽不可以同群”。我们不可以跟鸟兽生活在一起,所以你对儒家这种想法不太满意的话,那是你个人的问题,但是你不要忘记,你不同意人可以对动物更好,那你会被当做比动物更差来对待,那你愿意接受吗?我不愿意接受,这个叫做人文主义,孔子讲到善是我跟别人适当关系的实现。
什么是适当关系?这是最难的地方,我今天跟各位的报告,是我自己的心得加以实践的结果。当你跟别人相处,从父母开始,到兄弟姐妹,到同学,到将来的同事,每一个人都一样,要考虑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你心里对这个人绝对不要想到利害关系,一定要对自己真诚。对他有几分感情就说几分话,做几分事。不要为了讨好他,不要有其他的考虑。这是第一个内心感受要真诚。第二个对方的期许要沟通,跟你沟通有期许,希望你怎么表现,要求你做到某些事,要沟通。第三个社会规范要遵守,一个社会人跟人相处,任何的地方都有规范,我们照规矩来就好办。有人问我这三点是书上写的吗?是我研究的心得。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把握,而且有实践的效果呢?因为跟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我记得我念小学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最喜欢叫我们孝顺父母,我们都知道小学老师劝学生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是怎么做才是孝顺呢?你要教我方法,你光叫我孝顺,是教条、封建、八股、权威。不行,所以要告诉我方法。老师说了,这也不懂吗?孝顺就是听父母的话,做到父母的要求,就是孝顺。于是同学们回家请教父母说什么话?后来发现每个父母说的都差不多,你给我好好念书,考前十名。糟糕了,回到学校之后,同学们交换意见,你父母这样说,我父母也这样说,都叫我们考前十名,一班50个人全班作弊,也是十个人考前十名。难道只有十个人可以孝顺吗?我请教老师,你叫我们孝顺,说听父母的话,做到父母的要求,但是我们的父母都教我们考前十名,那班上10名之外人怎么办呢?小学老师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说你们自己看发给你们一本书,《二十四孝的故事》。这种书能看吗?打开一看,卧冰求鱼,台湾是亚热带,比北京热多了,在台湾长大的人看到冰,就有一个感觉就是把它吃掉,哪里有人卧冰的,有的故事根本不能去实践的。
有的故事跟台湾很接近的,夏天到了家里有很多蚊子怎么办?你真的脱衣服喂蚊子啊,你真的这样做父母会说你孝顺吗?他会认为你念书把脑子念坏了。我们同学小学毕业的时候,《二十四孝的故事》就变成24个笑话,同学们一路嘻嘻哈哈笑着就毕业了。如果我没有研究儒家,如果我没有这样心得,我到今天50几岁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叫孝顺。没有方法我怎么可能去做呢?还好我学了儒家,懂得怎么去跟父母相处。我说一下我父母的情况吧,尤其是我母亲。我先劝各位同学不要算命,我们昨天晚上因为很辛苦了,工作了一整天,朋友就带我去按摩脚,结果按摩脚我们在聊天,给我按摩脚的小姐听说我会算卦,一定让我算卦,说不算就捏死穴,我很了解这种情况,想知道自己命那种急切的心情,但是这种按摩脚居然威胁我,实在也太过分了,我是苦苦哀求才饶了我一命。我劝各位不要算命,因为算命太准了,准了之后你又不能改。如果可以改了就代表算命不准,这怎么办呢?为什么我讲这个呢?我绝对没有意思拿我最亲爱的母亲来开玩笑,我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母亲念小学2年级的时候,我母亲外婆找人给他算命,算命的说:“这个小女孩命不错,50岁以后躺着就有饭吃。”当时每个人都很兴奋,亲戚朋友听到这样的命都很羡慕,真是好命,躺着就有饭吃,一定是养尊处优、有人伺候,子女孝顺。我母亲跟我父亲到台湾生了七个孩子。生了七个孩子好辛苦啊,我父亲是小公务员,赚点儿钱根本就养不活,我妈妈就养猪、养鸭、种地瓜才可以让我们念书。她心里就有一个念头,算命的说我50岁以后可以躺着过日子了,我再苦几年就可以舒服了,谁知道命运捉弄人,我母亲在50岁那年脊椎骨长肿瘤,动手术失败,从此半身不遂。躺着就有饭吃30年,你要这个命吗?谁要这个命。所以我劝各位不要算命,你不知道你没有幻想,你珍惜每一天,你一知道将来的命,你就想说早一天到来,一来才发现早知道不要来。你珍惜现在不是更好吗?
没有办法,人不能跟命争,我从美国念书毕业回到台湾,我母亲已经半身不遂12年。我们刚才讲的三点请各位思考,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我自己的母亲半身不遂12年,我内心真的希望我母亲快乐。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你不能跟母亲说我来表演卧冰求鱼,这个没有用的。我跟我妈妈说我已经念书回来了,你叫我怎么做你会快乐,只要我能做到就告诉我。我妈妈没有想到我学儒家之后变这么善良,但是她心里没有准备啊,她说我怎么知道。我跟她建议,然后按照第三项社会规范要遵守,我们中国人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子女长大之后赚钱之后一定要给父母一些生活费,我也是一样,给父母生活费,每隔几年给父母加薪,这次妈妈没有申请,我主动给母亲加薪,我说下个月开始,每个月多给你三千块钱,说你会不会比较高兴?我们家以前很穷啊,我妈妈钱很紧,我想给她钱多一点,看看她会快乐吗?结果她居然说给我钱多没有用。我说为什么没有用呢?母亲说:“我现在瘫痪了,我不能吃很多东西,不用买很多衣服,所以钱没有用了。”这个糟糕了,钱没有用怎么办?我们祖先说过“扬名声,显父母”,这也是一种孝顺,让父母很有面子。我说我在外面演讲名声还不错,你做妈妈应该是很快乐吧?妈妈说:“你这样有名有什么用呢?别人又不知道我是你妈妈。”所以我就很烦恼,你到底要我怎么做呢?她想想说:“只有一个办法,陪我打麻将。”因为她身体瘫痪了,坐轮椅还可以打麻将,我就问第三个问题了,打麻将有没有违反社会规范?我很快学会,一到周末我妈妈打电话我就陪她打麻将。我从小12岁离家在外面念书,跟父母感情很疏远,我是中年之后陪父母打麻将感情慢慢恢复的,打麻将的时候发现我妈妈真的很快乐,她在牌桌上完全忘记生病了,比健康人还要有活力。但是我陪我父母打麻将我乐趣很有限,因为我只能输不能赢。每一次我赢了她说你不孝顺,但是任何事情只要了解就可以化解,我了解父母把我生下来、把我养大,每周陪她打一次麻将,输一点钱给她这叫做天经地义。所以我从来不拒绝,只要妈妈打电话过来,我就跟她打麻将。
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一个人的期许得到满足,就会不断地提高。我利用陪父母打麻将打了大概半年,每周末回家。我妈妈说话了,说你不是希望我快乐吗?我说是呀。她说你现在不是当教授吗?我说是呀。她说,你一个星期不是只有八节课吗?那你为什么不是每天陪我打麻将?她太无聊了,总希望每天有人陪她,这个时候要沟通,我妈妈既然已经提出要求了,我只有两个可能的回答,第一说好,第二个说不好。我一说好,那就天天打麻将,昏天黑地,我还能够念书写文章吗?所以给各位一个建议,再怎么亲密的关系,都有说“不”的时候。像父母和我关系那么亲密,我还是要说“不”,因为我能力有限,如果我漫无目的地答应,那我自己的生命谁负责呢?我跟我妈说:“不行。”我从18岁念哲学,反应都是哲学式的,我立刻说:“两个理由。”我说两个理由的时候,自己还不知道是哪两个理由,只是我的思考模式是只要有两个人来往,一定是两个理由,一个是从我设想,一个是从他的设想。我妈妈说,什么理由你说来我看看。我只好说,第一个我做子女打麻将自己也很快乐,这种快乐不能我一个人独占,因为我有七个兄弟姐妹。这是从我妈妈这边来想。第二个理由我除了是你儿子以外,还有另外的角色要扮演,结了婚是先生,有小孩是爸爸,在学校是老师,在社会上是公民,自己是很多朋友之一,也是兄弟姐妹之一,加起来正好七个角色。我说一个星期有七天,我要扮演七个角色,所以每个星期陪你一天不是很好,我自己听了都觉得无懈可击。果然我妈妈很聪明,她立刻说好,以后你每星期陪我一天,我就满意了。所以再给各位一个建议,人跟人相处最难是什么?找到一个稳定的模式,长期维持和谐的关系。跟任何人都一样,找到稳定的模式,维持和谐的关系。讲人际关系不要希望六个字,那六个字反而是人际关系的杀手,“感情越来越好”。这个世界上没有感情越来越好这六个字,感情好到一个时候,就要找到一个稳定的模式,长期维持和谐的关系。我自己常常背这些话,发现很有用,这样一来你就知所进退,保持分寸,人跟人之间每一个人为自己负责,有很多相互关怀,所以我从儒家学来东西,实践之后发现很有用,我和父母的关系长期下来改善很多,人跟人相处一定要真诚。
讲人际关系我刚才讲三点,把它记下来对自己有直接的帮助,我就以这个来作为自我要求,不但跟父母相处,我跟任何人相处都考虑这三点。跟不认识的人也一样,我在台北教书,台湾地方不大,但是跑起来也蛮累的,有时候我去新竹上课,台北到新竹坐火车,要坐一个小时10分钟,利用周末去新竹上课,一天上课6小时,我们都知道一天上课六小时很累的,我早上坐自强号最快的车,台湾叫做自强号,我一定要买车票睡一下,到新竹才有可能上课六小时,但是有一次到了板桥站,有一个太太拉着小孩上车之后走到我前面就停下来了。这个时候我想的不是别的,就八个字:“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我立刻站起来,说:“你没有座位吗?”她说:“没有。”我说那你坐我位置吧。她说:“不好意思。”她话还没有讲完,我就立刻转身走到别的车箱,为什么?因为我起来让座的时候,周围都有很多人看我,看什么?看圣人,“剩下的人”。我不喜欢别人看我的眼光,所以跑到别的车箱,站了一个小时,但是很奇怪是我不但不觉得劳累,反而觉得很快乐,因为我给这个太太一个座位,她给我一个机会肯定我是一个人,我心里觉得快乐,这个时候要肯定自己是一个人不容易,要不然我们一起思考一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