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儒家 |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白话】
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多方学习就不会流于固陋。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有了过错,不怕去改正。”
【解读】
①君子:在上文提过,君子可以指有官位者或有品德者。这里则是指立志成为有品德者的人。《论语》中的名词,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弹性。譬如,“君子”常常指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我们会逐渐习惯这种用法。
②学则不固:博学多闻就不会顽固而不知变通。孔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学生以灵活的智能来面对人生的挑战。
③无友不如己者:如是相似的意思,不能说成比较。前面谈到“主忠信”,所以相似自然是以忠信为共同目标,然后可以在正当的志趣上互相勉励。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
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
【解读】
①慎终:终是指生命结束。人有生必有死,以哀戚之心谨慎举行丧礼,才能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也才能使生者珍惜生命并且努力修德行善。
②追远:远是指离我们较远的祖先。定期举行祭祀,提醒我们饮水思源,心存感恩,然后为人处事也就比较宽厚仁慈了。
③民德:社会风气。“德”字可以指言行表现、特定作风,也可以指道德上的修养与善行。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白话】
子禽请教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该国政治的详细资料;这是他自己去找的,还是别人主动给他的?”子贡说:“老师为人温和、善良、恭敬、自制、谦退,靠着这样才得到的机会;老师获得的方法与别人获得的方法,还是大不相同的。”
【解读】
①子禽:陈亢,字子禽,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岁。
②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
③必闻其政:春秋时代,表面上仍是周朝天下,其实诸侯各自为政。孔子周游列国,倡言政治理想,也参与讨论各国政事。这些国家包括:鲁(孔子自己的家乡)、齐、卫、宋、郑、曹、陈、楚、杞、莒、匡等。
④温、良、恭、俭、让:这五点特征是子贡的观察。修养到这种境界,好像没有什么个性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五点是孔子在与各国君臣交往时的态度,个性不必在此表现。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
孔子说:“观察一个人,要看他在父亲活着的时候选择什么志向,在父亲过世以后表现什么行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变父亲做人处事的作风,就可以称得上孝顺了。”
【解读】
①父之道:道是人生正途,引申为做人处事的作风,原则上都是要择善固执,但是在每一个人身上的具体呈现却各有不同。譬如,从甲地去乙地,大家方向一致,却未必采取同一种交通工具,也未必选择同一条路。子女维持父母的作风三年,尽了哀思孺慕之情,往后要靠自己建立行事作风,继续走在人生正途上。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
有子说:“礼在应用的时候,以形成和谐最为可贵。古代帝王的治国作风,就以这一点最为完美,无论小事大事都要依循礼的规定。遇到有些地方行不通时,如果只知为了和谐而求和谐,没有以礼来节制的话,恐怕还是成不了事的。”
【解读】
①先王:古代帝王,如尧、舜、禹、汤、文、武等。
②道:在帝王来讲,是治国之道,引申为治国作风。
③美:古代美与善可以通用。在《论语》中,善侧重品德所造成的具体效果;美则用以形容一切合宜的事物或作为,应用范围较广。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白话】
有子说:“与人约信,尽量合乎道义,说话才能实践。谦恭待人,尽量合乎礼节,就会避开耻辱。施恩于人,而不失去原有的爱心,也就值得尊敬了。”
【解读】
①信、恭、因:信、恭、因三字,前两者都是指人际相处的一种操守或品德,“因”也不应例外。古代 “因”与恩可以通用。
②近于:接近而不相同于。譬如,义与礼是原则,而信与恭是实际的作为,所以只能尽量符合原则的要求。这段话代表有子的见解。凡是读到孔子学生的说法,我们都不宜毫无保留地直接转换为孔子的思想。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白话】
孔子说:“一个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办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主动向志行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解读】
①君子:在此指立志成为君子的人。
②有道:明白人生正途并且修行成果可观的人。
③好学:在此有三个步骤。首先要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其次要在言行上磨炼及改善自己,然后再虚心向良师请益,使自己走在正途上。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白话】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这样的表现如何?”孔子说:“还可以。但是比不上贫穷而乐于行道,富有而崇尚礼仪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就像修整骨角与玉石,要不断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这就是您所说的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事,你可以自行发挥,领悟另一件事。”
【解读】
①贫而乐道:道是人生正途。人在穷困时,较能显示志节的高低,这时除了“无谄”之外,如果进而坚持行道,并且以此为乐,就接近“人之成”的境界了。富有的人也可以行道,就是除了“无骄”之外,还须进而好礼。无谄与无骄是努力避免缺点,乐道与好礼则是积极有为的表现。后者显示了更高的境界。
②诗云:引文出自《诗·卫风·淇奥》。
(节选自《傅佩荣解读论语》,线装书局,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