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王铎——试论“后王胜前王”(四)

(2014-04-27 08:16:26)
标签:

书法

美学

继承

创新

                论王铎

              ——试论“后王胜前王”

 

                 四、书法美学的深入化

 

王羲之在书法美学上的贡献上面已经提到,由于书法发展阶段的关系,他不可能提出超越时代的书法理论。而距王羲之一千二百多年的王铎,此时的书法已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这为书法美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在书法美学方面,“后王胜前王”是历史的必然。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包括在他的书画《题跋》和《文丹》中。《文丹》无疑受《文心雕龙》的影响,其中直接引用了不少《文心雕龙》的论述。“文”可以作“文章”、“文学”、“艺术”、“美”等多种解释;“丹”,直接的意思就是“丹青”,指“颜色”、“绘画”、“色彩”、“艺术”等。中国的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中国的艺术是以“文”为中心,即以文字为中心,以线条为核心;西方艺术是以“画”为中心,即以绘画为中心,以块状(雕塑)为核心。所以“文丹”,就是西方的论艺术,或是论艺术,直接的意思就是“文”的“色彩”,“文”的“艺术性”。

王铎的书论与他的创作一样,是以继承为核心,而创建出独具一格的崇高美学《文丹》,而又以书论的《题跋》作为实践的总结,二者互为支撑,有感而发,更为真实,深入。

王铎的崇高美学思想集中在如下一段论述中:

 

文,曰古、曰怪、曰幻、曰雅。古则苍石天色,割之鸿濛,特立嵔礌,又有千年老苔,万年黑藤,蒙茸其上,自非几上时铜时甆(瓷),耳目近玩;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眉如紫稜,口中吐火,身上缠蛇,力如金刚,声如彪虎,长刀大剑,擘山超海,飞沙走石,天旋地转,鞭雷电而骑雄龙,子美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公所谓“破鬼胆”是也;幻则仙经神箓,灵药还丹,无中忽有,死后忽活,九天不足为高,九地不足为渊,纳须弥于芥子,化寸草为金身,观音洞滨方为现像,倏而飞去,初非定质,令人如梦如醉,不可言说;雅则如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删诗书成春秋,陶铸三才,提掇鬼神,经纪帝王,皆一本之乎常,归之乎正,不咤为悖戾,不嫌为怪异,却是喫饭穿衣,日用平等,极神奇正是极中庸也!

 

王铎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阐明中国艺术的本质特性:“古”,对传统的继承。既然是历史,那就必然有人类开天辟地的一面(“割之鸿濛,特立嵔礌”),又有难以梳理、易被遗忘的一面(“有千年老苔,万年黑藤,蒙茸其上”),但是人类的发展,是历史的延伸。王铎书法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怪”,人类在抗争中创造美。崇高是什么?“怪则幽险狰狞,面如贝皮……”,康德说得好:崇高表现为“最粗野最无规则的杂乱和荒凉,只要它标志出体积和力量”,“先有一种生命力受到暂时的阻碍的感觉”,然后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力的洋溢迸发”,即从痛感上升到美感,人类社会的美不正是在优美与崇高的辩证统一中发展起来的吗?王铎的书法恰恰具有优美和崇高的二重性,其丰富和提升就在于此;“幻”,艺术创造中的幻想和灵感。“无中忽有,死后忽活,……如梦如醉,不可言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在于艺术家的“幻”,艺术家有无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决定了艺术的成败、高低;“雅”,中国艺术发展的文化内涵。“雅”与“怪”是一对矛盾,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雅”是本质、是目的;“怪”是现象、是过程。王铎的书法将二王(羲“雅”、献“怪”)融于一身,又吸收了颜、柳、旭、素、米、黄诸家精华,最后形成了独具个性特色的内“雅”外“怪”的风格,达到了“极神奇正是极中庸也”的高度!

王铎的《文丹》是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论述中国艺术的本质,由此俯视书法的特性,对书法的力度、波势、神韵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

力度,“文要深心大力,如海中神鳖,载八纮,吸口日,侮星宿,嬉九垓,撞三山,踢四海。”书法的力度是“深心大力”,而不是蛮力,是极不着力是极着力,极着力是极不着力。”“以力不大,故可见极费力。文是斤两极轻,气力极小的,何则以举鼎故”;

波势,“文要在极狭窄处布局布势,使有余地。如高崖临万仞之谷,崖穷路断,却砌石为基,插架悬木,展拓于山壁之外,为院,为亭榭高台,使人登眺不穷,引瞩无限。此段景界,尤为奇旷。”“文在圆逸处,如闲云来往,聚散不知其在虚空也;如落花淡荡,飘摇水上,不知其悠扬回旋也。文之体似散步散,似乱不乱,左之右之,颠之倒之,文之变,始出矣!”;

神韵,文贵韵、贵姿、贵秀、贵活、贵灵,此景惟处处描神始有之。肥钝填实,痴说直叙,隔去万里。”“最好文心,独生于至静,耳目不外鹜,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故笔区云谲,文澜波诡。是故能生乎动。

王铎的《题跋》着重阐述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予书何足重,但从事此道数十年,皆本古人,不敢妄为。古书古帖,瞻彼在前,瞠乎自惕。譬如登霍华,自觉力有不逮,假年苦学,或有进步耳。他日当为亲家再书,以验所造如何。

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如作诗文,有法而后合。所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也。如琴棋之有谱。然观之《风》、《雅》、《颂》,文之夏、商、周、秦、汉,亦可知矣。古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必置古不言者,不过文其不学耳。

其中《跋颜真卿争座位帖四则》、《跋圣教序四则》、《跋二王帖》、《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等等,足见其对传统的尊重和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