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直与曲的舞蹈  ——评祝小兵的篆刻

(2013-10-28 08:38:13)
标签:

祝小平

篆刻

书法


 

          直与曲的舞蹈                  

                ——评祝小兵的篆刻

                         曹利华

 

经朋友荆为平(北京六合堂书法篆刻师)先生介绍,我认识了祝小兵。在认识之前,我先看到了他的篆刻作品:线条之纯净,结构之严谨,但又不失灵动与活泼,我对荆先生说,书家很老练,年龄一定不小了吧?荆先生说,不大。不大,是多少?我想再小也不会小到哪里。午间,我们应约来到一家餐厅,我似乎没有看到能引起我注意的人,突然荆先生向我介绍:“这位就是祝小平”,从称呼上就能看出他们之间已经非常熟悉。我万万没有想到和我握手的竟然是这样一位“小伙子”,真是太年轻了,满脸还透着稚气,真看不出眼前的这一位与刚见过的作品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餐饮间,他的一席话却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似乎找到了人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

回家后,我打开了他的博客《祝小兵篆刻》,浏览了他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的全部作品。我想这种直呼其名的博客,应该成为一个品牌。

祝小兵最擅长的是“铁线篆”(图1、2),即笔画纤细,劲如铁线的小篆,古代称“玉箸篆”一般来说“玉箸篆”线条较粗,“铁线篆”线条较细。代表作有秦代《峄山刻石》(图3、唐代李阳冰的《三坟记》等。而这种圆朱文,应该是赵孟頫创造的成为秦汉系统之外,受到后世文人普遍认可的重要篆刻形式。赵孟頫在书法上是六体皆精,对于他的篆书,清王澍认为“渊雅骏峭”处,“直可上追斯喜(秦李斯、汉曹喜的并称),下比少温(李阳冰)”,其水准在当时无出其右,赵孟頫以深厚的篆书功力,用玉箸篆书写的朱文印墨高,由匠人忠实地刻治下来,流利有神,圆转灵活,既有笔意,又能“复古”,饶有书卷气,又颇得秦汉印章之堂皇。

祝小兵的铁线篆通过柔婉的曲线与平直的横线、直线,构成一种貌若飞动而形态典雅的艺术美,是直与曲的舞蹈,其特点是曲直相宜,变化合度,布置均匀,显示出的和谐的整体美。书法行家说,篆书最难:藏锋逆入、笔笔中锋、对称均衡、粗细圆匀、含蓄蕴藉等等,则需要书家具备力度、波势、神韵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宋陈槱《负暄野录·笔法总论》云:“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阳冰独善其妙。尝见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视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祝小兵有一个比喻,他说同样是一条直线,一根布条和一根筷子的表现力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平面的,后者是立体的,篆书需要有这样的表现了。在谈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时,他说,同样是继承,起点不同,书法水平就大不一样:有人站在殷周,有人站在秦汉,有人站在晋唐,有人站在明清,可是眼下有不少人只是站在当代,这样,他们的书法水平能一样吗?书法也好,篆刻也好,心态最重要,功利不能没有,因为人要吃,要生存,但是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我对篆刻的心态就是“玩”。祝小兵确实“玩”得很精彩:图1《<道德经>第七十章》是应书家王友谊之邀篆刻的,书家得印后,回赠了长长的一封信(图4):“当代篆刻艺术的立身之本是理性回归传统,并在传承的基础上探寻创新之路。祝君小兵多年来以篆书篆刻为主攻方向,从其作品之中不仅能读出他的文化学养、生活阅历和艺术功力的深厚,更能悟出他的更高艺术境界与内涵。如其为笔者道德经工程治道德经第七十章,全文四十七字言于一印,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读其作通篇圆朱文可谓手与神运,艺从心得。篆法与刀法千变万化之中皆能绳之于法度,茂密繁复的篆文不失其潇洒飘逸,绵里藏针之线条且动力内涵金石,书卷气之中透露出一种明快流动之姿。妙哉,佳作者也。正如元人虞集《道圆学古录》所云‘天资高学力到未有之精奥神化者也’。”祝小兵的艺术感悟能力不可低估。他还应书家苏士澍之邀篆刻了鉴藏印《士澍藏印》(图5)应梅兰芳纪念馆之嘱,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治印(图6),还为第八屆國際書法交流大展組織委員會(图7等等。祝小兵的篆刻,在书界、篆刻界已小有名气。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图1 《道德经》  第七十章        图2  郭要斌藏书记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图3 《峄山刻石》    图4   李阳《冰三坟记》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图5     王友谊给祝小兵的信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图6 《士澍藏印》     图7   《梅葆玖珍藏印》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图8 《第八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组织委员会印》

     

     祝小兵是如何进入佳境的呢?他的见解,很值得人们思考,他认为“馆阁体”作为书法的基本功是需要掌握的,在此基础上再向书法其他领域延伸,之后才能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虽然是以铁线篆为主,但是它几乎进入了篆刻的大部分领域,比如满白文(图9),即印面字法的排布比较满实的白文印,红白对比比较强烈。祝小兵的此类篆刻,其笔画丰满,浑厚劲挺,疲软臃肿之感结体紧凑体势平正自然,流畅端庄,断矫揉造作之习。陈鍊《印说》云:“满白文,最称庄重。文务填满,字取平正,致须流利,与隶相融。”这类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楷之间,尤其是阴文印章,皆采用满白文,无风挟雨,洋洋洒洒,展示出苍茫...”。先秦古玺秦汉魏晋印章在他的篆刻中都有尙好的继承和发展:不求等齐的结字变化与随机的排列组合的古玺《道超青年》(图11);在极险绝处求得整体与动态的平衡的瓦当《只在随缘》(图15);朱文多阔边与细劲的印文对映成趣的云纹瓦当《京版》(图10);线条厚重实在平稳中多变化典雅中寓奇巧的战国私玺白文印《俞军》(图12朱文则坚挺有力,整洁流畅,灵动之气充满印面《长乐未央》(图16);四灵兽图案,印文的瑞庄与吉祥物的生动活泼对映成趣《谢秉臻印》(图14);鸟兽之图形印都有神秘诡异的情调,它集各种禽兽特点于一身其线条朴劲形态粗扩貌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神采毕现,如《崔浩》(图13)等等等等秦印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印章书体相对于当时小篆在结构、疏密与舒展关系上的"印化",以及边栏界格的支撑与充实,使秦印有一种平稳、安定与充实的美感,并开启了汉印精美、质朴之先河。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严谨疏密虚实安排得当它在古玺印自然古朴风格的基础上由圆向方过渡故印面方中寓圆于遒劲安祥中溢出灵动多变之姿给人以活泼自如诙谐风趣的感觉体现了较丰富的艺术内涵。从形式上看它虽然不及古玺丰富多彩但具有的继往开来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汉印——中国篆刻艺术辉煌时期——奠定基石。汉印种类繁多,较之古玺与秦印,汉印显现出方正、质朴、平和、博大的整体风貌,这种风貌不仅与中华民族的崇高审美理想相契合,同时树立了后世篆刻艺术的最高审美典范,正是汉印的风貌,造就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印章的审美感知力。汉印对篆刻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陈鸿寿曾说:初学治印,以汉人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为上品。”汉官印中匀整朴茂一路的白文印最具代 表性。其中满白文印苍劲浑朴笔画自然得天趣,紧处密不透风,疏处宽可走马,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给后世篆刻家很大启发汉私印以它洋洋大观的形式,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令人在高古新奇、生动沉稳、浑穆玲珑中产生印章艺术美的享受。我们从祝小兵的篆刻中似乎感受中国传统篆刻的脉络,也可以看出他的铁线篆背后的丰厚基础。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图9  《禅》  图10《京版》  图11《道超青年》 图12 《俞军》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图13  《崔浩》 图14《谢秉臻印》 图15《只在随缘 图16 《长乐未央》

 

    祝小兵以“玩”的心态对待篆刻,西方称艺术为“游戏”,这不就是“玩”吗,但是在真正制作上,他却非常认真、细致。他花在篆刻上的时间最多的是构思,反复思考、酝酿,这就是他的第一步 设计印稿,确定风格,力求与心中刻成的效果一致。他强调“心画”的作用,同时强调正写优于反写(图17;之后印稿上石,不到之处加以修整,力求与印稿一致(图18 第三步开始镌刻,平心静气,下刀要稳、准、狠,尽量一次到位。强调心态的作用和技巧的纯熟(图19;第四步修整线条,处理边框(图20;第五步铲印底,印章日久有-定磨损,可増加使用年限(图21;最后钤印,强调好纸、好印泥、好方法方能钤出好效果(图22)。祝小兵毫不保留地展示出自己篆刻的全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态。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17  印稿    图18  印稿上石   图19  篆刻     图20 修整线条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直与曲的舞蹈 <wbr> <wbr>——评祝小兵的篆刻

       图21  铲印底      图22  钤印 

     前面提到,“祝小平篆刻”应该成为一个品牌,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品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个篆刻家,首先应该是一位书法家,这似乎是篆刻工匠与篆刻家的分水岭,“印从书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还没有见到祝小兵的书法作品;书法是篆刻的基础,有扎实的书法基础,篆刻又将是另一个面貌,这又是“书从印出”的道理,书法从篆刻中汲取营养,传统的篆刻大家,无一不是书法家。今后的发展,对于祝小兵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还有大量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心灵修养的陶冶,这又是书画、篆刻“神韵”的基础。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祝小兵能上这个台阶,因为他很年轻,又有这样好的基础,“梦”一定不会是一个梦,而是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