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修养:石涛山水画(77)

标签:
黄山用笔用墨求奇定神 |
七十七、石涛山水画
石涛绘画艺术的特点,首先是具有大胆的革新与创造精神。他认真于“搜尽奇峰打草稿”,师法自然,描写自然,具有充沛的生命力。与充斥当时画苑的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上水形成鲜明的对比。石涛的山水画粉本多是黄山和敬亭山。他画黄山的皴法,力求和黄山岩石层的构成肖似。黄山多松树,千奇百怪,因此石涛画松,有种种特殊的技法,深得黄山松的神态。石涛老年时赠黄研旅的山水册,其中一帖题云:“余得黄山之性,不必指定其名,寄上燕思道兄,与昔时所游之处,神会之也。”可见石涛画的黄山,经过高度的概括,突出其特点,因此不必指出所画为何处景色,但令人一见就能知画的是黄山。
石涛所画的山水,构思新颖而多变,他画真实的风景,大多运用“截取”(石涛称之为“截断”)的方法,即把风景里最优美的一段,截取画出。所以有时近景的山没有坡脚,树没有根,山峰只画了一部分,或者不画出山的头部。因此一般人就认为他结构有意求奇。
石涛所画的山水,笔意恣纵。他画岩石的轮廓线,用笔极粗,而在画苔草芦苇时,用笔又极细。粗细两种用笔的比例,相差很大,在同一幅画里显得用笔极为灵活。石涛画山石,经常用逆笔来表现,很富于古拙的趣味。在他的画里,用笔巧拙互生,粗细互用,轻重快慢得当,使人有一种新颖和真实之感。山水画里的用点,是很重要的技法,石涛对它有很好的运用。有时通幅不加一点,只用细草分清山石脉络,有时又千点万点,干湿浓淡并用,密无空隙。
十套的山水,用墨也极为杰出。他自己说画“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石涛最喜在生纸或高丽纸上以湿笔作画,使它渗化作烟云飘渺之状,没有明显的轮廓。或者在墨的轮廓未干时,就用墨水或花清水涂染,利用它的模糊来表现山川幽郁湿润的气象。石涛有些画用墨很浓重,目的是为了表现空间感,表现真实,他曾在一段画跋中说:“昔人作画每惜墨。余观应惜墨处反费墨,何识画理?即如余画此崇山峻岭,穷谷削崖,则墨气淋漓,宛得云高汩日之势。若轻淡墨华,虽复刻意为之,恐不易得本来面目。”为了表现山水的“本来面目”,使其墨气淋漓,也同样是师法造化。一般人都认为明清之际,画家用墨之妙,首推董其昌和石涛。而石涛得力于师法自然,更为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