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李唐《采薇图》

目前能见到的能代表李唐人物画水平的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采薇图》。此画为绢本,27.2厘米×90.5厘米。有款识“河阳李唐伯夷、叔齐”九字。画后有宋杞“至正”壬寅(1362年)长篇跋文。内容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为生的故事。这一题材,如果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于主张投降金人的当权者,不能不是一种极大的讽刺。宋杞在《采薇图跋》中也说:“且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发也!”它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画中人物的的性格、神态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如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所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语,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而徐悲鸿先生在《采薇图画册》的序文中说:“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足与米兰藏落南费音栖(即达•芬奇)之耶稣稿,与门兴藏特与勒(即丢勒)之使徒同为绘画上之极峰。”《采薇图》中的人物造型的精当也是在我国古代人物画中所少见的。比例正确,动态自然,手和脚的描绘有助情感的表达。笔法的运用上,头和手足部分很精密而较柔,有着肌肉和胡须的质感。衣纹十分简洁,表现了麻布的特质,加强了对人物性格的烘托。背景部分各种树木和山石的笔法又各有不同:老松树主干用浓墨侧锋;缠在松树身上的老藤用古拙的双勾;而藤叶和枫叶却用粗壮的夹笔,远处的树又用浓淡变化的点叶;山石的大片涂抹正是所谓“大斧劈皴”,树下的石头,笔法又较柔,接近郭熙的“云头皴”。画面的经营位置也很得当:人物占有显著的地位,景物不多,却构成了幽静的身上气氛,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强烈感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