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的联姻
曹利华
诗歌与绘画的结合必然是诗歌与绘画高度发展的产物。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代,也是绘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诗画合而为一的题画诗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初唐出现的题画诗,有上官仪的《咏画障》、宋之问的《寿阳王花烛图》和《咏省壁画鹤》、陈子昂的《山水粉图》与《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等。
唐代题画诗是一份极为丰富而珍贵的遗产。唐代著名大诗人都有题画诗杰作,如李白的《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和白居易的《画竹歌》等题画诗都是传世的不朽名著。
画面题诗是中国绘画的特点,它的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真实再现。
盛唐大诗人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其中有这样六句:“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前四句写眼前实景:野亭杂花,渔翁孤舟,沧浪溟阔,欹岸侧岛,湘竹临江,极尽沧洲之趣。后两句联想起以泪挥竹的湘妃的神话。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美景,最后两句点明了主旨:“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意思是说,我为什么还在这混浊的尘世之中呢?从今以后,我将穿着青鞋布袜去遨游山水了。诗人由于绘画的生动,而产生了神游之趣,足见画境之妙。
第二,画面白描。
这类题画诗,一般来说,只是就画面的物象加以描写,达到赞画的目的。如李白的《巫山枕障》诗:
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
这首诗描写画面的山水云树,颇富浪漫色彩。但是不管诗人如何浪漫,仍是画面所有之景,画上所含之情。作者在此诗中,并没有抒发自己的迁客之愁、羁旅之苦。此类为典型的白描。
第三,借题发挥。这类题画诗,是借画面的具体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戴叔伦的《画蝉》诗:
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
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
作者曾为官侍御史,因看不惯黑暗的官场,辞官为道士。此诗以蝉自喻,自矜高洁,虽是脱离官场,仍恐为人所害。诗有寄托,兴味悠远。
第四、阐发画理。
这类题画诗在题画诗占有相当的数量,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宝贵财富。如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有这样两句: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这里的“意匠”,即是创作构思。作者认为曹霸之所以能够画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杰作,是由于“惨淡经营”的结果。杜甫又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形象地描写作画的构思道:“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分析说:“笔墨之妙,画者意中之妙也。故古人作画意在笔先。杜少陵谓:十日一石,五日一水者,非用笔十日五日而成一石一水也。在画时意象经营,先具胸中邱壑,落笔自然神速。”
唐代题画诗和唐诗一样富有开创性,是中国绘画的民族特色之一,给后来的画面题诗以极大的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